北京故宮館藏俊馬欣賞(二)
‧本文由 asd 分享 ‧
2008-09-27 ‧
顯示 8,841 次
‧
轉寄 2 次
‧
短評 1 篇
‧
北京故宮館藏俊馬欣賞(二)幾十萬年前,人與馬尚無關聯,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的生產水平大為提高,先民們用一根套馬桿攏住了奔騰不羈的野馬,從此溝通了人與馬的關係。人類歷史的發展騎上了快馬,馬成為人類的千年知己。人類於馬的體態、習性中發現了種種美感以及被人格化了的精神與美德。
馬是人類永恆的藝術主題之一。當人們將對馬的感受化作筆墨形諸於紙絹時,便出現了人馬畫,當人們以各種材質雕塑出馬的藝術形體時,便有了馬形器物或附著於器物上的馬形紋飾。人類為了駕馭和裝飾馬匹,製作了各種馬具,其中最富有藝術價值的是具使用和觀賞雙重功能的宮廷馬具,尤以清代皇家馬具為勝。
馬形器物
以馬為器物造型或主題紋飾在中國古代的青銅、石雕、陶瓷、玉器、漆器及竹木牙雕等各種工藝品中應用的十分廣泛,探討馬形器物的發展規律,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戰國至唐代,這一時期馬形器物主要表現的是馬的戰鬥性,隨著馬在軍隊中戰鬥性的增強,馬之強弱成為一個軍隊戰鬥力強弱的象徵,從霍去病之墓馬踏匈奴到唐太宗的昭陵六駿,從漢陶馬到唐三彩馬,表現的都是馬的英姿颯爽及馬在戰鬥中威武雄壯的神態。唐以後至宋遼金元是第二個階段,馬形器物雖仍有前一階段的遺風,但更多的則是表現馬在人們生活中的娛樂性,如馬舞、馬術、馬戲、馬球等,均成為各種工藝品的主要裝飾題材。第三階段為明清以降,隨著吉祥圖案的盛行,馬的戰鬥性和娛樂性均融合於各種變形圖案中,使之寓意更加廣泛,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如繪八匹馬,習稱八駿圖,寓意馬到成功。加繪蜜蜂、猴於馬背之上,寓意馬上封(蜂)侯(猴)。還有表現兒童騎紙、木馬的嬰戲圖,將戲曲場景繪於器物上的圖案,俗稱「刀馬人」。
縱覽上述三個階段,馬形器物在中國古代工藝中的發展概況。馬形器物體現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和馬的密切關係。
青銅馬 戰國 長29cm 寬24.5cm
銅質雄馬,頭部塑造的極為細緻生動,豎耳鼓目,鼻翼賁張,顯示出劇烈活動之後喘息的神態。軀體肥碩圓潤,腿略顯細短,尾部系結,視之粗獷健壯,此件青銅馬為我國早期雕塑中的藝術精品。
陶馬 戰國 高5.3-7.8cm
黑陶塑制。馬直立,昂首挺頸,豎耳,張嘴嘶鳴,意在表現馬昂揚向上之精神。身軀肥壯,足稍顯短粗,反映出當時人類對馬的形體的認識與塑造能力尚有欠缺。5匹小馬質樸可愛,饒有風趣。
陶馬 西漢 高44.5cm
陶馬直立,前足略向前傾,後足稍弓,含蓄待動。雙耳豎立,張嘴鼓鼻,眼睛直視前方,頸上刻長鬃。西漢時期是漢朝同西北少數民族政權對峙的時期,由於戰爭的原因,對馬的需求超過以往任何時候,人們對馬的認識也達到了空前的高度。此陶馬可能是依照天汗之馬的形象塑造的,為當時的歷史與時尚的真實反映。
玉天馬 漢 長7.5cm 寬3cm 高5.5cm
青玉質地,經火後表面呈黑色。馬呈臥形,頭部較小,鼻額凸起。三足屈於腹下,右前足踏地,似欲立起,身側飾前後兩組羽翼。尾下垂,根部翹起。
天馬紋飾流行於漢魏六朝之時,史書中有漢武帝得天馬的記載。而據《山海經》記載:「馬成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白犬而黑頭,見人則飛,其名曰天馬。」漢代玉製天馬多張口露齒,昂首前視,胸部豐滿,形態較為誇張。一般多取臥姿,屈腿,因重心較低,不易碰倒,可作玉鎮使用。
陶馬 西晉 高33.3cm
灰陶塑制,外施白衣。馬四足站立,略向外侈。軀體肥壯,尾較粗,下垂。身上裝鞍,鞍上墊障泥。形象粗獷有力。
陶馬 北魏 高20.9cm
陶馬四足直立,頭瘦長,套籠套,頸部系雙帶,胸前有花狀飾物,可能像征鈴當。鞍韉處裝障泥,障泥鏤刻精美的圖案。此馬設計巧妙,動感強烈,為此一時期陶馬的典型代表作。
三彩馬 唐 高72cm 長82cm
三彩馬四足直立,頭戴籠套,馬鬃短齊,頸後部有一長綹,頭、胸前、股後革帶上懸掛飾物,飾物為圓形綠葉狀,內有一似青蛙的動物。扎尾上翹。底板印刻鴛鴦圖案。全身以白色為主,馬鞍及飾物施綠色。該三彩馬英氣勃發,大有奔騰萬里之勢。
三彩馬 唐 高47cm
馬首略低,偏向一側,頭戴籠套,額前飾杏葉狀物。短鬃,胸前及股後絡綠色鞅和鞦,並掛有飾物。鞍韉色彩豐富,鮮艷奪目。此三彩馬形神兼備,頗能反映大唐盛韻。
三彩騎馬狩獵俑 唐 高43cm
三彩馬以褐色為主基調,足直立,微微前傾。騎馬者尖鼻深目,顴骨突出,兩鬢長髯,唇留八字須。其頭罩黑色帕頭,身著綠色翻領窄袖袍,足登烏皮靴,雙手作持韁之態,雙目凝視前方,似在尋找獵物,馬鞍背後蹲坐一犬。
唐朝統治者有北方少數民族血統,性喜狩獵,並以善獵為榮。狩獵不僅是其生活習俗的客觀反映,也從一個側面映襯出唐人自強、自信之心態。
三彩騎馬狩獵俑 唐 高45.5cm
三彩馬以白色為主基調,四足直立,底為長方形托板。馬頭飾籠套,短鬃,尾巴上翹。鞍韉施綠釉。馬鞍端坐一人,頭戴帕頭,身穿綠色窄袖衣,足登靴,雙手抱犬。騎馬帶犬是唐人常用的狩獵方法之一,此俑再現了當時的社會風貌。
玉臥馬 唐 長6.8cm 寬3cm 高4cm
玉料經火後通體呈黑色,圓雕玉馬。形作臥狀。頭部略低垂,陰線刻眼、口、鼻等,四肢均縮於腹下。尾根部有一穿孔。
玉器雕刻的馬與同一時代的繪畫和雕塑作品中的馬形近似。此玉馬身短而圓,粗頸,頭部略小,短腿,與漢代玉馬的兇猛驃悍相比較而顯得肥碩溫順,肌理清晰。
舞馬紋銅鏡 唐 最大徑23.9cm
鏡作八瓣葵花形,圓鈕,鈕上方飾雙鳥口銜並蒂蓮,即所謂的比翼鳥。鈕的左右兩側各飾一駿馬,馬的鬃毛飛揚,四蹄躍舞,踏於雙蓮之上,姿態生動,形象富有情趣。
唐代宮廷的舞馬,技藝之精是空前的。馬能聞鐘鼓以起舞,應節律而驟止。在嘹亮的樂聲指揮下,舞馬有時突然止步,在原地踢踏;有時則宛轉迴旋慢行;有時又突然揚起塵土,騰空疾馳。這件舞馬紋銅鏡是研究唐代舞馬的重要資料。
打馬球圖銅鏡 唐 最大徑19.3cm
鏡作八瓣菱花形,圓鈕。其主紋是四騎士打馬球圖案,四人姿態各異,或馳馬高舉鞠杖,或勒馬平持鞠杖,或回身反手下持鞠杖,或倒騎揮動鞠杖,杖法不同,表現搶球、傳球、帶球等不同的技擊法,生動逼真地刻畫出當年打馬球的激烈場面。紋飾取材於唐代皇室貴族間流行的打馬球活動。把這種由波斯傳入的體育活動場面鑄到銅鏡上,為後人研究唐代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實物資料。
白地黑花馬戲圖枕 金 長29cm 寬21.3cm 高11.2cm
陶馬 元 高20.6cm 長25cm
灰陶質。馬頭飾籠套,雙耳豎立,頸刻劃長鬃,尾粗長,四足直立於長方形托板上。元朝統治者依靠鐵騎奪取天下,但元代馬的雕塑作品卻很少,此陶馬為我們研究元代馬的造型,提供了形象資料。
牧馬人玉鎮 元 長11.6cm 寬5.1cm 高5.6cm
玉料青灰色,似經火燒。玉鎮圓雕而成,一馬呈跪臥回首狀,其側雕琢一頭戴圓形尖頂橄欖形帽的牧馬人,牧馬人身著長袍,腰間束帶,圓目高鼻,腮留短鬚,手拉韁繩。從牧馬人的衣著服飾上看,與元代雕塑中的人像特點近似,雕琢豪放,形象生動,頗富生活氣息。
竹雕騎馬人 明 通高19.9cm 長14.9cm
竹根制,作者採用圓雕技法,以韓愈詩句:「雪擁藍關馬不前」為題材,刻一位頂風冒雪騎馬人的形象。馬雙目圓瞪,四足開張,雙耳直豎,似止步不前狀。韓愈頭戴風帽,聳肩縮頸,騎於馬背之上,雙手揣於長袖之中,其神態使人感受到風雪之狂。此件作品刻工圓潤細緻,人物、馬匹的神態生動逼真,屬於清玩中的小巧精雅之作。
斗彩海馬紋蓋罐 明成化 口徑5.5cm 足徑7.2cm 高10.2cm
罐直口,豐肩,肩下漸收,圈足。罐身以海馬為主題紋飾,海水施綠色,四面各繪一海馬,兩相對應,分別飾青花藍色和紅黃彩色,肩及近底部各以黃彩繪蕉葉紋一周,肩部空間繪青花雲紋,口及足上部各填黃彩一道。足內青花楷書「天」字款。
成化斗彩以釉質滋潤、造型小巧、畫工精細聞名於世,此罐為清宮舊藏之物,是頗具代表性的官窯產品。原物有蓋,在宮中流傳使用時,多已破損,凡配有蓋者多為清雍正、乾隆時期所後配。
青花龍馬紋高足碗 明成化 口徑15.3cm 足徑4.6cm 高13.5cm
碗敞口,瘦底,高足中空微外撇。裡外口以青花繪雙線紋各一周,外壁繪雙夔龍,龍口啣蓮花及一飛馬,底繪如意頭紋一周,足上繪5朵雲紋,足邊繪回紋一周,碗心繪夔龍,龍口啣蓮花,外環以青花雙圈,無款識。
此碗為清宮舊藏文物,雖無款識,但其造型、釉色和紋飾均具有典型的明成化官窯作品的特徵。繪此種紋飾之碗較為少見,愈顯其珍貴。
五彩海馬紋蓋罐 明嘉靖 口徑8.5cm 足徑8.7cm高18cm
罐直口,短頸,豐肩,圈足。通體以紅、綠、紫、黃等彩料裝飾,頸部繪紅、綠彩蕉葉紋一周,肩繪纏枝蓮紋,綠葉,紅莖,罐身繪4匹海馬、海水及雲頭紋,近足處繪變形蕉葉紋一周,底青花雙圈內書「大明嘉靖年制」六字雙行豎款。罐蓋圓頂、直口、撇沿,蓋面繪蕉葉及雲頭紋各一周。此蓋罐為清宮舊藏,造型工整,色彩濃艷,畫工瀟灑、嫻熟,是典型的官窯作品。
馱書卷銅馬 清 通高27.6cm 長27cm
馬作低頭行走狀。身披鞍甲韉,頸懸瓔絡,背負書卷。鞍韉上飾起地陽文花卉紋。馬造型生動,表情安詳。
銅馬形熏爐 清 通高20.2cm 長21cm
馬作昂首狀,一前蹄抬起,三蹄立於銅座之上,站姿輕靈英爽。馬背設蓋,蓋面鏤空八卦圖。空腔,直通口部,是為熏爐。
掐絲琺琅海馬紋三螭洗 清康熙 通高13cm 口徑25cm
洗圓形,直壁,平底。三蝙蝠形足,三螭耳。通體以掐絲填彩釉為飾。外壁飾勾蓮壽字,內底飾海水雜寶紋,內壁飾黑、紅、白色飛馬各一匹,並以海水江崖紋相間隔。
陶胎白粉畫彩騎馬男俑 清 高43cm
偏頭戴紅纓笠,留八字鬍須,頭後仰,顯得神氣十足。外套對襟半袖馬褂,內著窄袖長袍,足登靴。為騎馬方便,在馬褂兩側及後身開衩,特別是後身開衩的兩角上折,並用金色紐扣繫牢,刻畫的細緻清楚。陶俑雙手半握,左手上舉,右手向下橫在腹前,腳蹬鐙騎於馬鞍上。鞍下墊鞍韉,鞍韉施綠彩,外鑲紅邊,後下角呈台階式內折。
宋元以降,喪葬習俗發生化變,墓葬中隨葬陶俑的數量日減,代之以用紙紮束的紙人紙馬。明清之時出土的陶俑所騎之馬身體都顯得圓圓鼓鼓,酷似扎束的紙馬,即受這一新習俗影響所致。根據這件陶俑衣帽及鞍韉的式樣判斷應為清代作品,系清初漢族大官僚之墓所出土。
畫琺琅馬馱八卦圖手爐 清中期 通梁高16.2cm 長18cm 寬14cm
手爐長方委角形,開合式提梁,上附鏤空萬字錦紋蓋。通體在紫粉色地上彩繪花紋。腹部四面開光,圖案兩相對應,兩側繪梧桐鳳凰,前後各繪斑紋馬一匹,背負八卦圖,奔踏於翻捲浪花的海水之上,旁有山石松樹。開光外飾纏枝花卉紋。此手爐為廣州製造。
玉雙馬 清 長20cm 寬10.5cm 高12.5cm
青玉質地,局部有黃赭色瑕斑。圓雕雙玉馬,相伴而臥,坐姿相反,皆翹首回望。一馬前肢似踏地欲起,另一馬四肢臥於腹下,長尾後飄。
清乾隆時期,玉雕作品受宮廷畫家郎世寧引入西方注重寫實及細部表現的畫風影響,造型極其準確,形象生動。此件雙玉馬馬鬃、馬尾琢刻得又細又長,飄然若動,極其細緻。
玉海馬負書 清 長13.3cm 底寬4.3cm 高9.7cm
青玉帶大面積褐斑,立體圓雕一匹神馬,馬口銜飄帶,背負寶書,四蹄開開,奔騰於浪花翻捲的海水之上。馬為棕褐色,海水為青綠色,背負之寶書是用青玉琢成帶套的書形,然後嵌入馬身之繫帶內。
海馬負書取材於神話傳說,象徵君王有德,神馬或神獸受感召負寶書而來,寄寓了古代天人感應的思想。
玉馬馱猴 清 長9cm 寬2.8cm 高4.2cm
為新疆和闐上等「籽玉」製成。圓雕一馬,馬呈臥形,一前足踏地,余三足屈於腹下,頭低垂至足上。鬃毛細長,披於頸兩側,額毛幾乎遮蓋住雙眼。長尾收卷於一側。馬背凸雕一小猴,小猴雙臂緊摟馬頸,目視前方。馬上封侯是傳統吉祥紋樣。馬上是即刻、時間很短的意思,封侯指被封為侯爵。故馬上封侯就是即刻就要受封爵位,做大官。此器既可作鎮紙用,也可作多寶閣之陳設品。
青玉雕三羊開泰椿馬圖煙壺 清 通蓋高8cm 腹寬4.8cm 足徑2.5/1.7cm
煙壺青白玉製,玉質極佳。扁圓形,雙面開光,一面凸雕立椿拴馬,一面凸雕三羊開泰。底為橢圓形足,頂上有瑪瑙蓋及牙匙。立椿拴馬寓意長壽。椿樹被視為長壽之木,故人們常以「椿年」、「椿齡」為祝人長壽之詞。三羊開泰寓意吉祥。古時羊與「祥」通,羊與「陽」諧音,「正月為泰卦,三陽生於下,取其冬去春來,陰消陽長,有吉亨之象。」
瑪瑙猴馬圖煙壺 清 通蓋高7.8cm 腹寬5.6cm
煙壺瑪瑙質地,扁圓形。一面光素無紋飾,一面利用天然黑色瑕斑雕作回首駿馬一匹,馬背上馱一小猴,旁邊利用另一小塊黑瑕雕琢一隻小蜜蜂,從而構成一幅中國傳統的「馬上封侯」吉祥圖案。「馬上封侯」的紋飾主要以馬、蜂和猴組成,運用「蜂」與「封」、「猴」與「侯」諧音和隱喻等手法,以示寓意。此煙壺巧妙地利用瑪瑙中的黑色瑕斑雕出圖案,這種因材施藝的設計與製作,取得了「反瑕為瑜」和「瑕不掩瑜」的藝術效果。
犀角雕狩獵圖杯 清早期 清宮舊藏 高13.5cm 口徑16.6/11.2cm 足徑6.2/4.8cm
杯敞口,斂腹,足內空微外撇,不脫犀角本形。通體浮雕林木蓊鬱,溪澗湍急,林藹蔽日,有狩獵人物貫穿於景物間,並鏤雕樹木山石為鋬狀。人物二人一組,分別出現於杯兩側及杯流下,可看作一行隊伍,作行進、找尋、捕獵狀。最為精彩的是捕獵場景,動感強烈,一獵手縱馬舞矛於前,一獵手架鳶高呼在後,作者深諳以點代面之道,只描繪二人從隱身的巨岩後躍馬而出,後面似仍有千軍萬馬含而不發,留與觀者聯想。馬前有一兔狂奔,一虎荒不擇路,而出獵的壯闊場面已然被精練地的渲染了出來。滿族本為東北半農半獵的民族,入關之初,尚武精神不退,常以狩獵題材製器,這件犀角雕狩獵圖杯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黃楊木雕東山報捷圖筆筒 清初 高17.8cm 口徑13.5x8.5cm
紫檀木百寶嵌狩獵人物長方盒 清早期 清宮舊藏 高10.2cm 長6.8cm 寬16.8cm
盒紫檀木製,長方形,分盒蓋與盒體兩部分。盒中有屜用以盛裝書冊。蓋面採用百寶鑲嵌技法,以玳瑁、螺甸、瑪瑙、松石、孔雀石、大漆等原料淺浮雕嵌刻狩獵人物圖。圖中戎裝的6位騎手頭戴蕃帽,腳登馬靴,身著大襟長袍,或持棍拿槍,或舉弓搭箭,勇猛地追擊野兔、小鹿和雲間的蘆雁,場面緊張熱烈。由於所使用的材料不同,色澤極為豐富,紅、綠、黃相間,典雅大方。
明代是我國鑲嵌工藝最為繁榮的時期,其時鑲嵌技法嫻熟,嵌刻精湛,凡珍奇貴重之金石無不用之,且器物造型巧妙。清代前中期,由於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皇帝御用之器的製作更是糜費至極。這件制於清代初期的狩獵人物圖長方盒將滿人喜好遊獵的習俗細緻入微地刻畫出來。此盒是自明代末期周柱創造百寶嵌技術以來盒具陳設品中罕見的精心之作。
紫檀木百寶嵌狩獵人物長方盒 清早期 高8.8cm 長26cm寬16cm
盒紫檀木製,長方形,分盒蓋與盒體兩部分。盒中有屜用以盛裝書冊。蓋面採用百寶鑲嵌技法,以玳瑁、螺甸、瑪瑙、松石、大漆等原料淺浮雕嵌刻狩獵人物圖。圖中戎裝的4位騎手頭戴蕃帽,腳登馬靴,身著大襟長袍,一揮鞭,一投標槍,一架鷹,一舉弓搭箭強悍勇猛地追擊野獸和小鹿,人健馬壯。孔雀石鋪嵌的山石、螺甸流雲以及人物的衣著、馬的毛鬃,由於所使用的材料不同,色澤極為豐富,紅、綠、黃相間,使古色古香的紫檀木盒具顯得分外精緻華麗,是清代早期百寶嵌工藝製品中的佳作。
吳之璠竹雕滾馬圖筆筒 清早期 高15.6cm 口徑10.4cm
筆筒採用一段竹節制的,底微內凹,口緣與底微侈。外壁以薄地陽文技法局部雕刻滾馬圖及陽文行書「吳之璠」款。作者捕捉住圉人御馬的剎那間情景,將人物馬匹栩栩如生地表現出來,陰刻技法細膩地刻劃人物的衣褶、肌肉和眉目,用淺浮雕刻馬的身軀、四蹄,表現出立體效果。馬的眼睛則用深褐色半透明的犀角嵌入,突出了康熙時期畫龍點睛的雕刻特點。此筆筒刻工精湛,縝密中有勁挺之致,且落款書法秀媚遒勁,宛轉自然,表現了作者亦頗具書法功力,此筆筒是研究清代早期竹刻工藝的重要實物資料。
茄皮紫釉馬上猴鎮紙 清康熙 長5cm 高4.5cm
鎮紙胎細白,馬體釉色發紫,為茄皮紫釉,馬背上的小猴施白釉,馬腹底露白胎。鎮紙為馬上猴式,馬首左顧、蹲臥在地,背部負一小猴。馬頭、身塑出大致輪廓,四肢及蹄部的肌肉表現出較強的力度感。猴平頂方額,面部細處的刻劃寫意但傳神。鎮紙為文房用具,是文人寫作時鎮紙用的器物。在封建時代,封侯拜相是文人士子一生的最高理想與追求,這種馬負猴的造型寓意馬上封侯。
哥釉青花八駿圖筆筒 清康熙 口徑16.2cm 高14.3cm
筆筒弧圓唇,直口,筒形腹,腹腰部微內凹,平底。外施哥釉,呈淺褐色,開片細而均勻,內壁為淺米黃釉,唇及底周圍有醬黃釉。外壁以青花環飾駿馬8匹,或立,或臥,或飛奔,或信步,或回顧,或長嘯,姿態各異。此件八駿圖筆筒為康熙哥釉青花瓷筆筒飾八駿圖的社會基礎。
清代仿嘉靖款青花人物罐 清康熙 口徑12.2cm 高24cm
罐容器。凸圓唇,直口,溜肩,鼓腹,下腹內收,矮圈足,整體呈橄欖形。唇部、口內沿及足跟露胎,胎細白。內、外壁及罐底施釉,釉層硬亮,白中微閃青。罐底青花「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楷書款。罐外壁以青花圖案和釉下暗刻花紋為飾,自口而底依次為暗弦紋、青花垂蕉葉紋、暗勾雲紋、青花山水人物出獵紋、暗弦紋。其中青花山水人物出獵紋為主題圖案,圖中一人騎馬持弓,揮鞭前指,另有隨從數人和幾隻獵犬。從人物畫法、裝飾手法及青花呈色等方面看,此器堪稱清順治青花器的代表作品。
皇家馬具
滿族人民早期生活以狩獵為主,在長期與生禽猛獸的搏鬥中形成了驃悍的習性,練就了高超的騎射技能,對清王朝定鼎中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於一個馬上得天下的民族來說,馬和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
清朝入關後,四方漸定,萬邦來朝。蒙古、新疆各部及廓爾喀、阿富汗等清朝屬國的馬匹品質優良,名聞天下,他們向清朝廷所貢的物品中馬匹佔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甚得清帝喜愛。
為了加強對馬匹的管理,清初設阿敦衙門,後改名上駟院,隸屬內務府,全權負責皇家馬匹的飼養、牧放及騎試、挑選御馬等事宜。另外,內務府造辦處下設鞍作、弓箭作、盔甲作等作坊,負責承造皇帝御用馬鞍、弓箭等騎射必備之物。
清康熙年始,每臨秋季,康熙皇帝均親統八旗官兵赴塞外木蘭圍場行圍狩獵,習射講武,以示不忘祖訓。康熙皇帝身體力行,射術精湛,一生射獲野獸不計其數。乾隆皇帝對騎射的重視較之乃祖康熙皇帝有過之而無不及,並立碑於宮中箭亭,諄諄告誡文武大臣,騎射是清王朝立國之根本,不可一日偏廢,須世世遵守。
清代皇家御用馬具如馬鞍、馬鞭及在馬上使用的武器如弓箭、盔甲等等,做工考究,裝飾華美,達到了實用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結合,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清朝盛世的馬上功夫。
乾隆大閱甲冑
皇太極盔甲
金銀珠雲龍紋盔甲 清乾隆 上衣長73cm 下裳長61cm
甲為分體式,由上衣、下裳、袖、護肩、護腋、擋等部分組成,穿著時由扣袢連裰成一整體。甲由鋼片連結而成,鋼片外以金銀小珠組成雲龍圖案遮蓋。盔,皮胎,外髹黑漆;盔四周飾梵文、金纓絡;盔頂以金累絲為座,上鑲嵌金龍、紅寶石、珍珠;纓管周垂黑貂皮,頂飾東珠。
順治帝御用馬鞍 清順治 長66cm 高32cm
順治帝御用馬具。以木為胎,前後鞍橋包金,上飾金龍,嵌東珠、綠松石、珊瑚、青金石等珍寶多枚。上附提胸、鞦轡、鞍墊、馬鐙等。
明黃緞雲龍紋馬韃 清乾隆 長144cm 寬85cm
緞質,內敷棉,主題圖案為二龍戲珠及海水江崖紋,四周為如意雲紋。馬韃附著於馬背之上,以保護馬背部不被馬鞍磨破、硌傷。
馬提胸 清乾隆 高10cm
掐絲琺琅為之,呈圓錐形,下連紅棕。提胸是馬具鞦轡的一部分,懸垂於馬的胸部,當騎手縱馬飛奔時,紅色的提胸上下跳躍,像兩簇紅色的火焰,十分醒目。
馬鐙 清乾隆 高18cm
掐絲琺琅為之。
青玉馬首柄腰刀 清乾隆 通長86cm
柄青玉質,雕成馬首形,上嵌料石。木鞘,外包綠鯊魚皮,中部銅箍兩道,首尾飾件同。
翠扳指
扳指是拉弓射箭時套在右手拇指上的保護用具,後逐漸演變為裝飾、炫耀地位之物。班指的質地有銅、鐵、金、銀、水晶、瑪瑙、玉、翠等。
(左) 清 高2.7cm 直徑3.1cm
該扳指以翠為之,圓筒形,晶瑩剔透,為班指中的上品。
(右) 清乾隆 高2.5cm 直徑3.2cm
以翠為之,圓筒形,內鑲金裡兒。
紅漆描金弓 清乾隆 通長122cm
木胎,弓面紅漆描金,弓裡滿敷牛角筋膠,牛筋弓弦,外纏紅絲線,內弓梢處骨質墊弦各一。附紅工漆弓盒。
箭 清
清代箭的名目繁多,種類各異,有用於戰事的梅針箭、快箭、尖頭箭;有用於漁獵的兔叉箭、射虎鈚箭、三齒魚叉箭、五齒魚叉箭;有用於傳遞信息的哨箭等等。
壽字樺皮弓 清乾隆 通長163cm
木胎,弓面貼紅、黑兩色正方形樺皮,上有二「壽」字。弓裡滿敷牛角筋膠,牛筋弓弦,外纏紅絲線。弓中部鑲白色暖木一塊,內弓梢處骨質墊弦各一。
金銀絲緞櫜鞬 清乾隆 櫜長37cm 鞬長76cm
櫜鞬,亦稱撒袋,是清代盛裝弓箭的器物,櫜盛箭,鞬裝弓。皮地,面蒙金銀絲緞(亦稱金寶地),上嵌珍珠數十顆。附明黃絲腰帶,亦嵌珍珠。櫜鞬上掛皮簽一,上書滿漢文「高宗純皇帝御用嵌珠金銀絲櫜鞬一副,乾隆四十三年恭貯」。
碧玉馬首柄馬鞭 清乾隆 通長84cm
柄碧玉質,雕成馬首形。鞭桿兒籐木為之,外纏黑色絲線,中飾象牙箍,鞭梢兒為黑皮條製成。
玉琮柄馬鞭 清乾隆 通長71cm
柄古玉琮為之,呈四方柱形,棕黃色。鞭桿兒竹質,紅色,尾部飾圓形白色象牙頭,鞭梢兒皮質,外纏黑絲線。該馬鞭用料講究,古玉琮本身就是難得的藝術佳品,價值連城,以之為馬鞭飾物,此馬鞭的藝術性已遠遠超過了其實用性。反映了乾隆皇帝對馬具的喜好程度。
上駟院侍從的腰牌 清道光 長15cm 寬8cm
腰牌木質,一面鐫「內務府頒發,上駟院」,另一面為「道光二十二年製造」,是上駟院官吏出入上駟院衙署的憑證。上駟院是管理皇家御用馬匹的機構,前身為順治十年(1653年)設立的御馬監,十八年(1661年)改為阿敦衙門,康熙十六年(1677年)始稱上駟院。衙署初在東華門內三座門之西,後遷至左翼門外。
馬靴 清乾隆 高30cm
地兒明黃章絨,上邊、靴面藍緞繡吉祥圖案,飾米珠。
0.00
0 votes
1
3
5
7
9
請按數字進行評分
請以1~9的評分代表由負面到正面的感受,統計數據將決定資訊的參考價值。謝謝!
|
關鍵字建檔說明
|
顯示/隱藏
列印
列印提示
- 您可以點擊右方的「顯示/隱藏」鏈結來隱藏不相關的內容。
- 內容確認後,點擊右方的「列印」鏈結或瀏覽器之列印鍵即可。
- 完成後,顯示被隱藏的內容即可繼續瀏覽。
◎附加檔案 中的附件有三種不同的呈現方式,均限會員使用:
- 圖檔類型 以縮圖方式呈現,點縮圖後會浮現原尺寸圖檔!
- 檔案類型 以檔名方式呈現,建議先另存新檔,再開啟瀏覽!
- FLV類型 支援線上瀏覽模式,請按檔名前方的圓型箭頭;按檔名則是另存新檔。
- 檔案開不了怎麼辦?請參考「Office 檔案開不了怎麼辦?」
- 郵件容量超出 50MB 時,為了節省網站營運成本,僅提供下列會員使用:
龍捲風= 平生修得隨緣性-粗茶淡飯也知足 =
於 2008-10-01 13:06:58 說 馬不論在歷史或是生活&古文詩詞墨畫都有很密切的關係,甚至於戰爭,都能決定勝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