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的落塵>浪漫主義的化身-拜倫
‧本文由 Happydog 分享 ‧
2008-07-21 ‧
顯示 10,641 次
‧
轉寄 10 次
‧
短評 4 篇
‧
■謝鵬雄文學史家說:「沒有人比拜倫更適切地回應了對浪漫英雄的需求。」( No single figure served better to answer the demand for a romantic nero than did Byrom.)
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 1788-1824)生也逢時,活躍於全歐洲年青人正熱情感受的「痛苦世界」(Weltschmerz)「世紀之病」(mal du siecle)、「沮喪」(spleen)、「遲鈍」(accidia)「憂愁」(melancholia)的時候,拜倫的人和詩,讓他們覺得是他們的感覺的化身。因此他於自傳體詩「恰爾德•哈羅爾德遊記」(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出版後,贏得「多愁善感的神秘人物」的名聲,簡直一夜成名,成為浪漫主義憂鬱的象徵。
拜倫其人
拜倫出身於貴族家庭,三歲喪父,與母親移居蘇格蘭, 1905年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學習,但耽溺於作詩,生活放蕩、債台高築,不得已將所寫詩出版還債,卻遭詩評家酷評。他不服氣,又出版論文「英國詩人與蘇格蘭評論者」( "English Bards and Scotch Reviewers", 1809)還以顏色。這篇論述為拜倫贏得許多支持者,使他蜚聲內外。德國文豪歌德給予很高的評價,說他是本世紀最偉大的詩人,並在其著作「浮士德」的第二篇設定一個由浮士德與希臘美女海倫的結合而出生的天才兒子尤弗里恩(Euphorion)。這個天才兒子人人皆看得出就是拜倫的化身。另有評論家布朗第斯,評曰「柔弱的感傷時代已經結束,拜倫開始了詩歌的近代精神,影響及於歐洲大陸……。」由於這些支持,拜倫的聲名一時有僅次於莎士比亞的形勢。但這形勢並未維持多久。
1815年,拜倫與蜜爾班小姐(Anne Isabella Millbanke)結婚。這個婚姻是他終生的大錯誤。拜倫與蜜爾班相識只是偶然。但莫亞(Moore)聳恿他:「娶了這個富家女,就可以把扭斯狄特古堡修好。」於是他們結婚了。
蜜爾班小姐與拜倫是性格完全南轅北轍的人。婚後妻子端莊保守,丈夫奔放浪蕩,妻子說話規矩,丈夫放言無忌,妻子渴望伉儷相敬,但拜倫女友甚多。他們和拜倫的異母姐姐奧格絲塔(Lady Augusta)住在一起,而異母姐始終掌握主婦權,不將家事交給弟媳。拜倫與異母姐姐的關係怎麼看都很曖昧,加上有一個婢女在中間搬弄是非,三人間的形勢愈來愈複雜。拜倫有詩,題 "sketch"描述這個婢女:"Borni n the garret, in the kitchem bred,Promoted to deck her mistress' head"生於頂樓,長於廚房,升級後,梳著情婦的頭髮。
不久妻子生了一女,拜倫以異母姐姐之名奧格絲塔名之。婚姻不到一年而告結束,妻子帶來的一萬鎊也花光了。但名人的離婚,不能私事私了。保守的英格蘭民眾開始謾罵。加上一向愛管閑事,又與拜倫有仇的朗姆夫人(Lady Caroline Lamb)到處傳播,群眾激憤到夜夜到拜倫住處擲石頭。但拜倫既不後悔,也不覺得愧疚。他是耽溺在濁世享樂的人,一如其詩:
"Great is their love who love in sin and fear."--在罪惡的恐懼中戀愛才是深愛
"Free as married women"--已嫁婦人才自由
"To die and know no second love."--死了,就不再戀愛
他,有他超越世俗的人生觀,傲視假正經的英國人離開英國,終生未曾回來。天才,常有極大及極多的缺點,有人取其才而恕其無德,有人責其德而不取其才,這是文學史上的公案。而拜倫終生不改其行,活了三十六歲。
離開英國後,他沿萊茵河來到瑞士,與雪萊(Shelley)夫婦會合,兩家比鄰而居,經常散步於湖山森林之間,吟哦詩歌。拜倫提議三人一起寫鬼故事。後來由雪萊夫人,當時十八歲的瑪麗雪萊完成了 "Frankenstein",是一部為自己所創造的異物所殺的人的故事,這故事一直膾炙人口。
拜倫到瑞士去與雪萊夫妻相聚,本是由於克麗蒙小姐的建議。克麗蒙(Claire Clairmont)是雪萊的姨妹兼情人。她後來於1817年元月生了一個女兒取名 Allegra。克麗蒙認為拜倫應對這個女兒負責,而拜倫亦直認不諱答允負責她們母女今後的生活。 1817年,雪萊夫妻回英國去。拜倫獨自到威尼斯去,在威尼斯,周圍頹廢的風俗刺激他的想像力,他寫「哈爾德哈羅德遊記」第三及四章並發表「唐璜」(Don Juan)第一、二章。「唐璜」是一部傳奇式流浪冒險的諷刺詩。其中情節有很多是自己的經歷。詩人擺脫了前此詩歌中憂鬱悲傷及為了呈現浪漫而矯揉造作的風格,表現了他其它的特質和才華,如對實際和表面,欲望和現實間的矛盾及可笑予以機智的諷刺。
1819年四月,他認識了特麗薩伯爵夫人(Teresa, Countess Guiccioli)算是找到了一個終身的伴。特麗薩的丈夫當時已逾六十歲,對妻子的外遇不聞不問,不久即很有風度的離了婚。
拜倫透過特麗薩,認識她的父兄,也與意大利「燒炭黨」(Carbonavi)接近。燒炭黨是進行意大利自由運動的組織,由特麗薩之兄甘巴伯爵( Count Gamba)擔任領導人。
特麗薩對拜倫的詩作發生良性影響。拜倫在這時期構恩「但丁的予言」, "Marino Faliero"( 1821),「福斯卡里父子」(The Two Fascari)及 "Sardanapalus"等作品。另一方面拜倫一直和英國的朋友通信,並廣泛閱讀來自英國的文學評論。也完成了「唐璜」的第六至十六章。
1923年 4月,拜倫任倫敦希臘委員會代理人,援助爭取獨立的希臘人,對抗土耳其的鐵蹄。 1923年七月,拜倫,這個在歐洲大陸名氣最大的英國人來到克法洛尼亞島(Cephalonia),這位熱血澎湃的詩人將私財拿出來建立希臘艦隊,自己參與戰鬥,並化解希臘各軍派間的紛爭,做出了希臘獨立的可能性。當時許多軍派甚至討論獨立後要要擁拜倫為希臘國王。但也有投機的軍隊,向他需索無度,激怒了他。在希臘艦隊準備攻擊土耳其要塞前夕,拜倫因暴身於船上冷風太久而感冒,發高燒,而死於 1824年四月十九日。希臘軍偃旗哀悼,爭著要將其遺體葬在雅典。但最後還是運回英國葬在詩人的故鄉。因為西敏寺不准以浪蕩出名的拜倫遺體葬在神聖的寺內。他死後 145年,拜倫的紀念碑才立在西敏寺的土地上,時已是 1969年。
浪漫主義風潮下的浪漫詩人拜倫,是迄今有很大爭議的人。遣責他的「敗德」行為的人連他的詩也不認同,喜歡他的詩的評論者曲為迴護,認為天才詩人,意氣豪放難免有不倫之男女觀。其浪蕩,正是其浪漫之源泉……云。
拜倫之詩
拜倫之詩,如同所有詩人一樣!當然都和其性情、浪蕩、及行為有關連。但發而為詩時,其豪邁,其氣度之雄渾、色彩之鮮明,感情之強烈,情景之壯麗,敘情之纏綿,常令人忘了他的浪蕩,而愛其詩,愛其人。譬如,「恰爾德,哈羅爾德遊記」中有一首歌詠阿爾卑斯山的詩,詩曰:
The sky is changed!--and such a change, O night.--天空變了,如此之變,啊,闇夜
And storm, and darkness, ye are wondrous strong,--爾,荒天黑地,何其雄奇
Yet lovely in your strength, as is the light----卻因雄奇而美,有如光輝
Of a dark eye in woman, Far along,--------來自女人黑色眸子,又似遠方
From peak to peak, the rattling crags among----諸峰巉岩之間響起
Leaps the live thunder! Not from one lone cloud--跳躍的雷聲非發自一片雲
But every mountain now has found a tongue,----而是千山萬嶽齊發聲
And Jura answers,through her misty shroud,----穿著神秘夜霧的茱麗
Back to the joyous Alps, who call to her aloud!--高聲回應山峰的呼喚
拜倫擅長創作各種類型素材的詩。其寫情,傷感的詩如「當我們分別時」(When We Two Parted)最後一段:
In secret we met 我倆悄悄相會此詩如怨、如訴、如泣、簡單的文字,簡潔的表達,做為情詩,無以復加。
In silence I grieve 我默默憂傷
That thy heart could forget 知你心能相遺忘
Thy spirit deceive. 你情能騙我
If I should meet thee 若多少歲月後
After long years, 再見你
How should I greet thee? 如何招呼你?
With silence and tears. 於淚水及無言中。
拜倫創作甚多,卻以未完成的長詩「唐璜」最膾炙人口。「唐璜」若只看其情節,似乎只是一個男子到處歷險,到處戀愛、做愛的故事而已。但拜倫是利用這樣的架構,卻到處脫線,極盡諷刺的能事。其諷刺的對象包括海盜,後宮女人,土耳其君主,英國貴婦、貴族、英國政治、外交、權力、財富、社會、貞節、詩人……等等。
其詩之價值一方面在這些巧妙有力的諷刺上。另一方面也因故事中唐璜及海盜之女的戀愛,在海島異國情調上展開的浪漫,魅住了當時看膩了說教詩的英國讀者。而拜倫無視於英國十八世紀社會的假正經而赤裸裸地說出他自己的故事,主張其浪蕩的詩歌、符合大部分讀者的期待。
0.00
0 votes
1
3
5
7
9
請按數字進行評分
請以1~9的評分代表由負面到正面的感受,統計數據將決定資訊的參考價值。謝謝!
|
關鍵字建檔說明
|
顯示/隱藏
列印
列印提示
- 您可以點擊右方的「顯示/隱藏」鏈結來隱藏不相關的內容。
- 內容確認後,點擊右方的「列印」鏈結或瀏覽器之列印鍵即可。
- 完成後,顯示被隱藏的內容即可繼續瀏覽。
◎附加檔案 中的附件有三種不同的呈現方式,均限會員使用:
- 圖檔類型 以縮圖方式呈現,點縮圖後會浮現原尺寸圖檔!
- 檔案類型 以檔名方式呈現,建議先另存新檔,再開啟瀏覽!
- FLV類型 支援線上瀏覽模式,請按檔名前方的圓型箭頭;按檔名則是另存新檔。
- 檔案開不了怎麼辦?請參考「Office 檔案開不了怎麼辦?」
- 郵件容量超出 50MB 時,為了節省網站營運成本,僅提供下列會員使用:
reader
於 2008-07-21 04:40:37 說 〈取其才而恕其無德,..責其德而不取其才〉,我想, 我傾向後者. | |
叮咚= Dare to dream, able to win! =
於 2008-07-21 09:30:28 說 其才為正面教材,其無德為負面教材,似乎不互相衝突。 就如希特勒也有某些天份,但卻無法掩蓋其軍事上的歷史罪過。 又如某些名人,有才有貢獻之餘,其德也並非無所挑剔。但華人總愛以「風流韻事」的角度觀之,豈非鄉愿之舉?我想,我傾向實事求是。 | |
point
於 2008-07-21 12:51:16 說 跟他不熟 | |
lily
於 2008-07-21 14:52:48 說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任何人、事、物都有值得借鏡的地方。 至於,如何看待這面鏡子?呵呵~~我會先調整自己的角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