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然臨之而不驚 無故加之而不怒
‧本文由 活得精彩 分享 ‧
2013-07-01 ‧
顯示 3,325 次
‧
轉寄 44 次
‧
短評 0 篇
‧
秋雨淅瀝,霧氣濛濛。雨夜讀書,也禁不住一絲淡淡的憂鬱湧上心頭。然而,當我偶然在書本上看到了「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這句話時,內心為之一震,時常縈繞在心頭的那些不良情緒頓時煙消雲散了。
當面臨人生中的巨大變故或受到劇烈的心靈打擊時,人的內心往往是很脆弱的。一個人要做到臨危不驚很不容易,做到受辱不怒就更加困難了。因為內心的承受能力是由人的心性高低所決定的,一個想在人生中有所成的人,必須在各種考驗和誘惑甚至誹謗中不斷地修心養性,才能逐步擴大自身的心量與增強承受能力。
這句名言出自於宋朝著名文豪蘇軾的《留侯論》,原文是:「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意思是說,古時候被人稱作豪傑的志士,必定都具有超人的節操,還有一般人所無法忍受的度量。有勇無謀的人被侮辱,一定會拔起劍,挺身上前搏鬥,這不足夠被稱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傑氣概的人,遇到突發的情形毫不驚慌,當無故受到別人侮辱之時,也不憤怒。這是因為他們胸懷極大的抱負,志向非常高遠。
細思之,一個人容易受驚或發怒,都與他的心性有關。受驚往往是因為心虛,心虛就是自知有所虧欠。一個人若真能做到「內省而不縮」、「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自覺在道、在義、在法、在情、在理上都無所虧欠,便可以遇事不驚,臨事不懼。一個人容易發怒,也往往是因為心虛所致。心虛者就像一個有傷口的人,會比一般人更加敏感,若被觸及破傷之處,反應便非常激烈。反之,便自然能以坦然之心面對任何變故,即使遭到無故加之的指責或歸罪,亦不能使他輕易動怒。
一個人內心的修煉達到了一定的境界,就能經常保持平靜與祥和,面對突然發生出現的事物和危險也能臨危不慌,鎮定自若。光明磊落的心態即使被莫名地誣陷和詆毀也不會大發雷霆,仍能泰然處之。定力若能如此深厚,必是修煉人才能達到的精神境界。以前我曾讀過「仰高山解縈懷,臨大海悟包容」的人生哲理,當時對前半句不得其解。仰望高山就能解除縈懷嗎?然而當我凝神仰望高山之時,心中似有所悟。不管雷轟雨打,還是風吹日曬,高山都是巋然不動。大風可以吹折草木,卻無法讓大山撼動一絲一毫。我豁然明白了那些曾經耿耿於懷的人間俗事,原來是那樣的微不足道,那些俗世中的誹謗和中傷也不值得去辯駁,心如高山,念如磐石,世間的一切紛爭就變得像雞蟲之爭一樣渺小。
我喜歡香港的大嶼山,在頂峰極目四望,群峰疊嶂,碧海白雲,心底感到無限開闊;也喜歡紐約的大熊山,山湖相連,水淨天清,湖光山色交映於一體。如果說大海讓我學會了包容,高山則讓我學會了臨危不驚,忍辱不辯。
一個人如果每天只忙於生計,他的視野肯定就會受到侷限,他的感受與心境也就只能停留在柴米油鹽醬醋之列。時常登山臨海,憑高遠眺,就一定會產生與平時生活中不同的感受,就能親身體驗到宇宙的博大和大自然的造化,也能陶冶情操,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
0.00
0 votes
1
3
5
7
9
請按數字進行評分
請以1~9的評分代表由負面到正面的感受,統計數據將決定資訊的參考價值。謝謝!
|
關鍵字建檔說明
|
顯示/隱藏
列印
列印提示
- 您可以點擊右方的「顯示/隱藏」鏈結來隱藏不相關的內容。
- 內容確認後,點擊右方的「列印」鏈結或瀏覽器之列印鍵即可。
- 完成後,顯示被隱藏的內容即可繼續瀏覽。
◎附加檔案 中的附件有三種不同的呈現方式,均限會員使用:
- 圖檔類型 以縮圖方式呈現,點縮圖後會浮現原尺寸圖檔!
- 檔案類型 以檔名方式呈現,建議先另存新檔,再開啟瀏覽!
- FLV類型 支援線上瀏覽模式,請按檔名前方的圓型箭頭;按檔名則是另存新檔。
- 檔案開不了怎麼辦?請參考「Office 檔案開不了怎麼辦?」
- 郵件容量超出 50MB 時,為了節省網站營運成本,僅提供下列會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