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走一條追尋自我天賦之路 ~ 嚴長壽
‧本文由 活得精彩 分享 ‧
2011-09-26 ‧
顯示 3,543 次
‧
轉寄 5 次
‧
短評 0 篇
‧
年輕人不能靠別人打前鋒,自己動都不動,年輕人要有自己的主張、自己的判斷,找到自己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初衷,這樣才能激發自己無可救藥的熱忱!一步之遙,一念之轉,可以讓台灣完全不同,讓你完全不同,而我們居然讓它變得那麼遙遠??,你想過嗎?為什麼要盲目追求「齊一」、「從眾」的人生?
這是前亞都麗緻總裁嚴長壽寫給台灣年輕人的一封信:
讓我先說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年輕人的故事。他,在士林夜市旁長大,今年36歲的江振誠,他身上傳奇無數,二度被《時代雜誌》封為「印度洋最偉大的料理」、餐飲指南《Relais and Chateaux》將他列為「06 年全球最佳150 位主廚之一」、Discovery 選他為「06 亞洲十大最佳青年主廚」。
江振誠從來沒有念過大學,但卻在競爭激烈的法式料理中,從台灣出發、一步步站上國際頂尖的法式料理舞臺,他走過的路,充滿荊棘,卻是一路跟隨內心熱情的追尋夢想之旅。
但,請恕我直言,台灣的「江振誠」們真的太少了。環顧周遭,我看到更多年輕朋友,對未來感到迷惘失去方向者,比比皆是,我的痛心更甚。因此,我想對年輕人說一些重話:很多人即使讀到大學、拿到碩士、博士,也是白讀,因為並非自己的天賦所在、天命歸屬,未能發揮真正的潛力與熱情,結果在職場與生活都得過且過,浪費生命。
過去,在各種場合演講,我不斷強調:年輕人要懂得傾聽自己,清楚自己的天賦何在;也要學會觀察,下精準的判斷;面對世俗的潮流,要有勇氣提出主見;更重要的是勇於嘗試,甚至挑戰自己的極限,為生命創下更大的格局。這是我認為,任何時代的年輕人都必須具備的5大基礎能力。
「 傾聽」自己內心的能力
「傾聽」,是與自己深刻對話,瞭解自己的能力。特別是年輕人必須能夠分辨「興趣」和「能力」之間的不同。
你可能熱愛音樂,卻缺乏成為音樂家的精湛技巧,因為音樂涉及音感、聽力及基本節拍觀念等,甚至創作的天分也需要後天的學習苦練。
如果你有興趣又有能力,兩項優勢相輔相成,也許可以達到最適天賦的最佳結果。但在此之前,你要學會傾聽內心,到底你真正喜愛的是什麼?哪裡是你真正可以發展的領域?
「 判斷」的能力
現在社會充斥各種看似酷炫的流行,很容易讓年輕人迷失。好比在很多職業學校,「調酒」變成很熱門的選課。年輕人大都覺得花式調酒可以將酒瓶往上甩,可以手伸到背後接瓶子,非常酷帥。
但如果有位年輕小夥子帶著這項技藝到真正的職場,我想除了幾個以酷為號召的pub 與夜店外,在真正的餐飲行業中可能一點用都沒有。
因此年輕人要有能力判斷哪些能力是真金不怕火煉,不怕被潮流起落淘汰。心中要建立一套明晰的價值觀。
拿出「主見」的能力
現在年輕人,看似表面上很多選擇,但碰到像人生志向、選擇念什麼科系、如何規畫人生這一類「關鍵選擇」時,其實茫然失措、隨波逐流的多,胸有定見、勇往直前的少。
原因之一是從父母、學校到教育體制甚至社會環境,疏於培養孩子自主空間,鼓勵他們勇敢探索、思考和選擇,造成他們長大之後,很難找到自己的「真愛」。
比爾蓋茲哈佛大學念到一半,20 歲就休學,他就是覺得學校已經不足以教我,有勇氣說:「 夠了,我要先停下來,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
我不是鼓勵大家休學,但如果學校禁不起考驗,或不合適你自己,你能不能拿出主見,選一條可以實踐自己夢想的道路?
「實踐」與「學習」的能力
七零年代初期因為工作關係,我開始顰繁出入歐洲,我看到一大堆歐美的學生,用非常低廉的五塊美金一天,到歐洲自助旅遊。
我曾看過一大堆年輕學生在歐洲各大美術館裡,或靜坐幾小時畫素描、或對各項展覽抄寫記錄心得。
就像呼吸有深有淺,這些年輕人從傳統的教室走出來,拋開書本,展開他們自發性的「深學習」。
八零年代,我看到經濟成長後的日本青年人做同樣的事情。
甚至到了九零年代,我漸漸看到很多韓國青年學生走同樣的路。
綜合過去幾年在世界各地的觀察,我發現每個國家經濟到了一定階段,都有會求知若渴的年輕人,背包一揹,帶著滿腹的好奇心,走上探索世界(自己)之路。
可是,同樣經濟成長過程中在旅遊路上我卻很少看到台灣青年。
台灣的年輕人在這場探索世界的旅程中,彷彿缺席了。
當然,在交通旅遊這麼便捷的今天,台灣年輕人是有出國,也有修學旅遊,也有到各國民宿體驗生活,甚至這幾年還流行打工渡假(working holiday)。
去紐西蘭摘奇異果、剪羊毛,這些磨練,也許讓語言流利一些,或生活能力強了,但這樣打工渡假,跟之前我在巴黎、倫敦、慕尼黑美術館、博物館看到年輕人,大規模深入的學習,這是有差別的。
很多台灣年輕人是跨不出大門的,沒有企圖心也沒有勇氣。
願意背著背包到世界各地「深學習」的台灣年輕人,可說是鳳毛麟角,那種挑戰極限的野心太弱了。
對世界「好奇」的能力
法律及父母是外在的限制,但如果台灣年輕人真對世界還有求知欲、還有好奇心,他們還是會想辦法克服困難出國。但是,我認為最關鍵的問題在於:台灣年輕人對世界沒有好奇心。
沒有好奇的原因出在我們的學校及社會教育,非常缺乏「世界公民」的觀念,也就是對整個世界現勢概不關心。
從遠的政治面說起:一九七一年,台灣失去在聯合國席位,之後,中美斷交,長達近四十年的孤立與被排斥,多數台灣人民形成了對國際社會的嚴重疏離。
照理說有視野的政府,在國際政治處處碰壁,走不出去時,更要積極運用不同的管道接觸世界、了解世界,尤其重要的是,讓青年學習與世界同步。
但正好相反,我們整個教育系統對於國民世界觀的養成付之闕如,當然也無法教導出對自己以外世界產生好奇的年輕人。
國際觀是種心態,有能力接觸到國際資訊,還要能與世界連貫,才不會只用狹窄的心態看問題。
曾有偏遠學校學生寫信來邀我去演講,說他們是偏遠地區的大學,從來得不到名人的青睞。
我去了,說:「我真的要來罵你們,我無法想像才跟台北差幾百公里,你們就認為是在偏遠地區!」
如果對世界沒有好奇,即使住在台北市中心,如果心態不改變,都是在世界的偏遠地區。
反觀美國很多孩子,十八歲就被踢出家門,自己獨立料理生活,打工讀書;在英國也有「GAP YEAR」的傳統,政策性鼓勵年輕人不要待在學校,去國外闖一闖,在海外學習或擔任志工一整年;在德國,十五歲的職校中學生,暑假要自己寫履歷、學習應徵工作,並由僱主來打分數;到了高二,更有大量高中生飛到美國及其他國家等高中,做交換學生。
想想,假使台灣也有許多高二學生曾到美國、歐洲等地待一整年再回來,那他的英文以及對世界的了解認知,會有多大的幫助!
對於他日後是否要出國留學或對未來學習做出更正確的選擇,絕對是重要的參考。
所以我要對年輕人說一句重話:如果你沒有自信、沒有希望、不想離開自已的舒適圈,只要待在游泳池裡划船,而不願挑戰大海冒險。
你等於在二十幾歲就斷送掉你自己的未來了。
0.00
0 votes
1
3
5
7
9
請按數字進行評分
請以1~9的評分代表由負面到正面的感受,統計數據將決定資訊的參考價值。謝謝!
|
關鍵字建檔說明
|
顯示/隱藏
列印
列印提示
- 您可以點擊右方的「顯示/隱藏」鏈結來隱藏不相關的內容。
- 內容確認後,點擊右方的「列印」鏈結或瀏覽器之列印鍵即可。
- 完成後,顯示被隱藏的內容即可繼續瀏覽。
◎附加檔案 中的附件有三種不同的呈現方式,均限會員使用:
- 圖檔類型 以縮圖方式呈現,點縮圖後會浮現原尺寸圖檔!
- 檔案類型 以檔名方式呈現,建議先另存新檔,再開啟瀏覽!
- FLV類型 支援線上瀏覽模式,請按檔名前方的圓型箭頭;按檔名則是另存新檔。
- 檔案開不了怎麼辦?請參考「Office 檔案開不了怎麼辦?」
- 郵件容量超出 50MB 時,為了節省網站營運成本,僅提供下列會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