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宦──救命(蔣勳)
‧本文由 reader 分享 ‧
2009-10-24 ‧
顯示 2,960 次
‧
轉寄 2 次
‧
短評 2 篇
‧
中國時報 蔣勳
秋涼的時候河面上起一層霧,初看以為是水氣蒸發的煙雲,看久了原來是片片雨絲。很細很細的雨絲,無聲無息,在廣闊河面上激揚起一陣隨風旋轉的白濛濛煙霧。
有人說,今年閏五月,入秋得早,遠處山頭也已有白花花叢叢芒草翩起。
我拿出宋拓的《十七帖》來看,看到「省別帖」。這個帖也叫「遠宦帖」,唐摹本墨跡收在台北故宮,二○○八年展出過,摹本與刻本對比,雖然出於同一件原作,有些字線條不完全相同。
看墨跡本的時候沒有特別感覺,可能是雙勾廓填,按照框框填墨,筆勢線條緊張,草書裡細線牽絲的部分尤其荏弱,彷彿膽怯,少了自然灑脫。
我特別注意「救命」兩個字,細筆婉轉,原來應該是極漂亮的兩個字,卻因為膽怯,線條失去張力。對比手頭上海博物館新近收的《淳化閣帖》,同樣「救命」二字,線條的理解不失圓渾,似乎比摹本多了一些心緒上的糾纏。
「遠宦帖」是王羲之寫給益州刺史周撫(293~365)的一封信。讀王羲之的《十七帖》對周撫這個人不會陌生。《十七帖》在宋刻本裡有二十八封書信,其中絕大部分是王羲之寫給周撫的。
周撫是東晉南渡時的重要人物,他曾經是王導的部屬,與王家世代有通好之誼,與王羲之也是姻親。他的妹妹嫁給陶侃的兒子陶瞻,東晉咸和五年(330),周撫就隨陶侃守武昌。不久,周撫調任到四川,永和三年(347)升任益州刺史,一直到去世(365),在四川做官前後有三十年。
王羲之在咸和七年(332)因為參與庾亮的軍事,也到了武昌。一般人認為「遠宦帖」是這一年後王羲之寫給周撫的信,當時周撫已經調任到四川。
「遠宦帖」第一段開始說:「省別具,足下小大問,為慰。多分張,念足下懸情。」
書信前端「羲之頓首」的敬語在唐代摹刻時刪掉了,只保留了信的內文。
「省別具」是在看到周撫的信之後回覆的起始語,表示信上的內容一一都知道了。「省」是「知道」,「具」是一件一件「具全」,這兩個字都是王羲之帖裡常出現的用語,簡潔明瞭。
「小大問」也常出現在王羲之帖中。我特別喜歡這三個字,周撫寫信來,王家大大小小都問到了,所以王羲之回答說:「足下小大問,為慰。」一家大小都被關心到,很覺得安慰。
「多分張,念足下懸情。」朋友分開了,感念周撫還對大家牽掛。「懸情」兩個字也是王羲之常用的。《十七帖》「諸從帖」裡講到堂兄弟王修載在遠方,音信全無,也用到「懸情」二字,有「牽掛」、「懸念」的意思。
下面一段是:「武昌諸子亦多遠宦,足下兼懷,並數問不?」當時與王羲之同在武昌的一些朋友庾翼、王胡之、王興之,周撫一一問到,也都很懷念。王羲之信上回答說:「武昌這些朋友也多派駐遠處做官了。」──「遠宦」(遠處做官)這兩個字也就成為書帖的名稱。
「遠宦帖」最後談到妻子生病──「老婦頃疾篤,救命!恆憂慮。」那一年王羲之應該是三十歲上下,卻稱太太「老婦」,古人的稱謂很像今粵語的「老公」,與年齡無關,只是親切的口語吧。
我喜歡「救命」二字,直接,簡練。親人病重,能做的大概也只是「救命」,心裡當然「恆憂慮」。
「帖」的動人在「人情之常」,文化被扭曲矯情,還是要回到「帖」的平凡做人。
周撫信上最後大概還問了許多人好不好,因此王羲之在「遠宦帖」的最後結尾回答說:「餘粗平安,知足下情至。」「餘粗平安」也常見於王羲之信中,台北故宮的「平安帖」一開始就是「此粗平安」。「粗」是「大概」──大概還好。那個戰亂偏安的年代,「粗」平安,只是大致還好,不能「細」問。「粗」也許是晉人流離顛沛間退而求平安滿足的一點微小心事吧。
0.00
0 votes
1
3
5
7
9
請按數字進行評分
請以1~9的評分代表由負面到正面的感受,統計數據將決定資訊的參考價值。謝謝!
|
關鍵字建檔說明
|
顯示/隱藏
列印
列印提示
- 您可以點擊右方的「顯示/隱藏」鏈結來隱藏不相關的內容。
- 內容確認後,點擊右方的「列印」鏈結或瀏覽器之列印鍵即可。
- 完成後,顯示被隱藏的內容即可繼續瀏覽。
◎附加檔案 中的附件有三種不同的呈現方式,均限會員使用:
- 圖檔類型 以縮圖方式呈現,點縮圖後會浮現原尺寸圖檔!
- 檔案類型 以檔名方式呈現,建議先另存新檔,再開啟瀏覽!
- FLV類型 支援線上瀏覽模式,請按檔名前方的圓型箭頭;按檔名則是另存新檔。
- 檔案開不了怎麼辦?請參考「Office 檔案開不了怎麼辦?」
- 郵件容量超出 50MB 時,為了節省網站營運成本,僅提供下列會員使用:
naana
於 2009-10-24 04:21:24 說 古時候的「帖」,真是自自深意毫無贅字啊! | |
叮咚= Dare to dream, able to win! =
於 2009-10-24 04:48:52 說 用這個方式來發噗或簡訊,應該蠻有趣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