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老人?
‧本文由 reader 分享 ‧
2010-06-14 ‧
顯示 3,039 次
‧
轉寄 3 次
‧
短評 0 篇
‧
聯合報╱潘震澤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在人類平均壽命普遍不高的古代社會,能活到六、七十歲確是古來稀,也可想見其人必有特殊之處:不是天生異稟,就是時運過人,才能在艱苦的生活壓力下,存活下來。再者,經驗生智慧,經過好幾回天災人禍還能存活下來的人,就是要比從來沒經驗過的人更曉得如何應變。因此,傳統社會尊重老人,認為老人擁有智慧,其來有自。
然而在教育普及、資訊流通,以及壽命普遍增長的現代,老人受到的尊重也就大不如前。一來知識以及科技更新的速度加快,上了年紀的人往往跟不上;再來社會上老人多了,不再稀罕,也顯不出有什麼特別。因此,現代老人要讓人瞧得起,還得多學著點才行。
至於什麼是智慧,倒不一定有共識,但總是與單純的聰明才智不同。有學者把智慧分成認知、內省與情感三個面向,也就是取得知識、分析資訊,以及過濾情緒的能力。理想中的智者對人性及世間困境有所了解,面對橫逆能保持情緒的穩定及彈性,知所變通,且能從經驗中學習。按時髦的說法,就是智商(IQ)與情緒智商(EQ)皆高。
IQ的檢測已行之有年,可信度較高;EQ則是近二十多年來才有人提出,測試起來較為主觀,不見得代表真實情況。不過還是有心理學家針對老人進行了包含上述三種面向的「智慧」測驗,也得出一些有趣的結果。
在這種測試中得高分的一些老人,與大眾心目中的智者有很大不同;他們不是什麼具有決斷力的領導人物,也不會說什麼激勵人心、提升道德的話,有的甚至連高等教育也沒受過。但這些人有幾個共通點,就是他們年輕時都經歷過一些苦難(好比戰爭、重病、親人死亡等);此外,他們無論在金錢及情感上都對人大方;甚至在腦部造影的研究,也發現腦中掌管情緒的杏仁體對正面與負面影像的反應,與年輕人有所不同。
看到這樣的結果,不能不佩服中國古聖賢的智慧。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孔子說:「及其老也……戒之在得。」至於老莊思想的虛靜無為,在王維的詩句「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裡,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看來,「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確是年長者應該追求的智慧。
0.00
0 votes
1
3
5
7
9
請按數字進行評分
請以1~9的評分代表由負面到正面的感受,統計數據將決定資訊的參考價值。謝謝!
|
關鍵字建檔說明
|
顯示/隱藏
列印
列印提示
- 您可以點擊右方的「顯示/隱藏」鏈結來隱藏不相關的內容。
- 內容確認後,點擊右方的「列印」鏈結或瀏覽器之列印鍵即可。
- 完成後,顯示被隱藏的內容即可繼續瀏覽。
◎附加檔案 中的附件有三種不同的呈現方式,均限會員使用:
- 圖檔類型 以縮圖方式呈現,點縮圖後會浮現原尺寸圖檔!
- 檔案類型 以檔名方式呈現,建議先另存新檔,再開啟瀏覽!
- FLV類型 支援線上瀏覽模式,請按檔名前方的圓型箭頭;按檔名則是另存新檔。
- 檔案開不了怎麼辦?請參考「Office 檔案開不了怎麼辦?」
- 郵件容量超出 50MB 時,為了節省網站營運成本,僅提供下列會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