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卒逾兩周 一定要求助
‧本文由 w28960138 分享 ‧
2009-09-13 ‧
顯示 7,155 次
‧
轉寄 8 次
‧
短評 0 篇
‧
2009/04/06 【元氣周報/記者陳惠惠、沈旭凱/報導;記者詹建富整理】
無薪假、失業潮籠罩,差的不只是「薪情」,還有「心情」。有調查發現,八成放無薪假的人有「憂鬱傾向」,悶悶不樂。醫師提醒,低潮情緒人人都有,若超過兩周鬱卒、對所有事都提不起勁、夜不成眠等,就要提防是不是憂鬱症。
人為什麼會產生憂鬱?
「憂鬱是正常情緒反應之一。」馬偕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李朝雄說,腦皮質下有個狀似杏仁的杏仁核(amygdala),專記不好的事,製造焦慮、憂鬱、恐懼等情緒,可說是負面情緒的製造工廠。但在精神科醫師眼裡,低潮不全然是壞事,關鍵在低潮的時間多長、對生活是否造成影響。
憂鬱症有什麼症狀?
許多人都曾有過憂鬱情緒,但什麼狀況才叫「憂鬱症」呢?耕莘醫院永和分院心理衛生科主任張傑文表示,憂鬱症常見的症狀包括:
精神症狀:情緒低落、沮喪、悲哀、失眠、食欲減退等。
思考症狀:悲觀、失去自信、罪惡感、無助、無望、甚至自殺意念等。
身體症狀:如頭痛、胸悶、倦怠感、心悸、便秘、各種自律神經失調。
我有憂鬱症嗎?
9大症狀有3樣 要當心:張傑文指出,心理醫師對於憂鬱症診斷標準,通常會以9種常見症狀來檢視患者。
1.常感到情緒低落、沮喪或失望。
2.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或樂趣。
3.體重顯著減輕或增加。
4.失眠或睡眠過度。
5.精神狀況過於激昂或遲滯。
6.疲勞或缺乏活力。
7.無價值感或過度不適當的罪惡感。
8.精神不集中、注意力減退。
9.反覆地想到死亡或有自殺的念頭。
以上9種症狀中,只要出現其中3種症狀,且時間持續兩周,就可能有憂鬱傾向,如果出現5種症狀,就已經達到憂鬱症的診斷標準,應盡快就醫。
台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黃正平說,最重要指標是「情緒低落、對外界不感興趣」。像原本愛讀報、看電視、爬山,或茶餘飯後聊是非,現在卻意興闌珊,嚴重者甚至覺得活膩了。
憂鬱症的症狀都一樣嗎?
不同年齡層,憂鬱症狀表現略有出入。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社區精神科主任蔡長哲說,老年人憂鬱症常以身體病痛表現,青少年憂鬱症跟成人也不太一樣,不見得會情緒鬱卒,反易出現暴躁易怒、焦慮等情緒。
醫師提醒,成年人常因睡不著求助,青少年反倒可能睡太多,也可能變得愛吃。另外,成績退步、蹺家逃課或同儕關係改變,甚至有自我傷害或暴力傾向等,都可能是憂鬱症表徵。
【2009/04/05 元氣周報】
治療方式》抗憂鬱藥物 最忌亂停藥
【元氣周報/記者沈旭凱、詹建富/報導】
當憂鬱嚴重到影響一個人生活能力,心理壓力已大到自己無法調適,或自覺對情緒失去掌控力時,可能就是罹患「憂鬱症」,應儘速尋求心理諮商或就醫診治。
1.求助醫師
耕莘醫院永和分院心理衛生科主任張傑文指出,憂鬱症的治療大致分「心理治療」及「藥物治療」兩部分。
重度憂鬱→藥物治療優先
張傑文認為,對於較重度的憂鬱症,藥物治療是優先選擇,因為藥物效果較快,而且在個案情緒太低落時,心理治療也不易進行;因此,先藉抗憂鬱藥物達到初步改善,再輔以心理治療,應該是比較好的方式。
輕度憂鬱→心理藥物並行
輕度憂鬱患者,可視病患狀況決定以何種治療為主,但兩者同時進行仍是較理想的方式。
持續服藥→需時3至6個月
台大醫學院精神科教授李明濱指出,急性期的憂鬱症首要靠藥物治療,而目前可供選擇的藥物至少有三類,分別是單胺氧化酉每抑制劑 (MAOIs)、三環系抗憂鬱劑(TCAs)和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s),一般在服藥1、2周後就顯現正面的效果,但憂鬱症要達到顯著的改善,則大約需持續治療三至六個月。
副作用→新一代藥物較少
至於其副作用,則隨個人體質、憂鬱程度、藥物劑型及病人的忍受度而異。較為常見的副作用包括口乾、便秘、排尿困難、失眠、頭暈、頭痛、心跳加速、昏沉欲睡和性功能障礙等。但整體來說,現在有很多新一代的抗憂鬱劑,除少數腸胃不適外,幾乎沒有其他副作用了。
亂停藥→病情難轉好的關鍵
李明濱強調,憂鬱症狀的改善是服藥最重要的目的,即使用藥物初期有某些副作用,都應該向醫師反應,切忌中途自行停藥,因為太早停藥或放棄治療,是病情無法好轉的關鍵因素。至於該服藥多久?則與病人的病情嚴重度,以及是否第一次發病有關。
2.家人協助
除了藥物治療外,憂鬱症患者若合併心理治療,包括認知行為治療或支持性心理治療功效會更好,尤其預防憂鬱症再發有好的效果。
李明濱強調,家人除關注病人是否規則就診、服藥外,更重要的是,應適時傾聽患者的感受,並給予情緒上的安慰,包括同理心、信心與精神上的支持,而且不妨邀請病人外出運動,或參加宗教活動、文化、娛樂活動等,或許可幫助患者走出陰霾。
3.自我調適
張傑文指出,維持正常的生活節奏很重要。許多人在面臨壓力時,生活節奏會被打亂,且變得急躁,在此狀況下,思考及判斷力都會受影響,對於壓力的處理,當然也變差。因此,維持正常的生活節奏,甚至刻意放慢腳步,才不會因壓力慌了手腳。
規律運動→助睡眠解壓力
很多研究證實,規律的運動不但對身體有好處,對於心理的放鬆及睡眠的品質,也有很大的幫助,同時還可釋放壓力。
另外,也可學習放鬆技巧,紓解緊張的狀態。例如工作壓力大時,可撥5分鐘緩慢地的深呼吸,放鬆心情。作好時間管理,將事情分出輕重緩急,作妥適的時間分配,避免一團混亂,造成更大的壓力。
【2009/04/05 元氣周報】
認識憂鬱》台灣人憂鬱症量表
【元氣周報/董氏基金會/提供】
■我常常覺得想哭
■我覺得心情不好
■我覺得比以前容易發脾氣
■我睡不好
■我覺得不想吃東西
■我覺得胸口悶悶的(心肝頭或胸坎綁綁)
■我覺得不輕鬆、不舒服(不爽快)
■我覺得身體疲勞虛弱、無力(身體很虛、沒元氣)
■我覺得很煩
■我覺得記憶力不好
■我覺得做事無法專心
■我覺得作事情或是做事時比平常要緩慢
■我覺得比以前沒信心
■我覺得比較會往壞處想
■我覺得想不開、甚至想死
■我覺得對什麼事都失去興趣
■我覺得身體不舒服(頭痛、心悸、頭暈、肚子不適等)
■我覺得自己很沒用
以上答案
沒有或很少→0分(每周1天以下)
有時候→ 1分(每周1~2天)
時常→ 2分(每周3~4天)
常常或總是→3分(每周5~7天)
解答
8分以下:真令人羨慕!你目前的情緒狀態穩定,懂得適時調整情緒及紓解壓力。
9分~14分:最近情緒是不是起伏不定?或有些事情在困擾著你?給自己多點關心,多注意情緒的變化,試著了解心情變化的緣由,做適時的處理,比較不會陷入憂鬱的情緒。
15分~18分:你是不是想笑又笑不出來,有許多事壓在心上,肩上總覺得很沉重??因為你的壓力負荷已到臨界點,千萬別再「撐」了!趕快找個有經驗的朋友聊聊,給心情找個出口,把肩上的重擔放下,這樣才不會陷入憂鬱症的漩渦!
19分~28分:你必定感到不順心,無法展露笑容,一肚子苦惱及煩悶,連朋友都不知道如何幫你,趕緊找專業機構或醫療單位協助,必可重拾笑容。
29分以上:你是不是感到相當不舒服,會不由自主的沮喪、難過、無法掙脫?因為你的心已「感冒」,心病需要心藥醫,趕緊到醫院找專業及可信賴的醫生檢查,透過他們的診治與治療,你將不再覺得孤單無助!
【2009/04/05 元氣周報】
名人抗憂鬱》孫翠鳳 半年戰勝憂鬱
【元氣周報/記者粘嫦鈺/報導;記者詹建富/整理】
孫翠鳳抗憂鬱檔案
生日:1958年12月19日
經歷:明華園當家小生,全台、全世界征戰表演。
廣告、演講、國策顧問
興趣:表演
發現時間:2000年
治療方式:就醫、吃藥
養生:旅行、慢活
工作:生病期間全數暫停,只看表演不上台。
抗憂鬱心得:再忙也要停下來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和家人分享喜怒哀樂。
有一天,引擎突然熄火…
孫翠鳳這位國寶級藝人,總是給人神采奕奕的印象,永遠有用不完的精力,但在2000年她也曾突然喪失動力,無法上台演出。因為她得了憂鬱症。
鐵娘子 渾身提不起勁
再提及這段往事,孫翠鳳已很釋懷,可以輕鬆面對這段「生病的時光」,另一半陳勝福記憶猶新,他說:「不要再講吧,很久的事情了,現在她每天都是健康寶寶。」
孫翠鳳是明華園台柱,年頭到年尾除了睡覺時間,全部都在演出,2000年某一天,她突然覺得身上引擎好像壞了,發動不了,全身沒勁,不管老公怎麼叫她,向來唯夫命是從的她就是提不起精神上陣,卻不曉得哪裡出了毛病。
找原因 自我要求過高
全身健檢之後發現,她原來是得了憂鬱症,原因可能是過度疲勞,也可能是自我要求過高,總之,她不能上台,鐵娘子必須徹底休息。
視舞台為唯一生命的孫翠鳳,在劇團最忙碌之際,卻不能開口、不能唱戲、不想見人,連說話都懶,知她最深的陳勝福放下手邊一切,陪著她看醫生,停不下來的工作狂,也學著放慢腳步,讓老婆感受到兩人是生命共同體。慢活,讓孫翠鳳消失的能量,慢慢彌補回來。
不上台 試著放慢腳步
足足有半年時間,孫翠鳳不上台演出,陳勝福會議減少,剛開始和朋友聚會時,兩人輕鬆模樣讓大家意外,「你們是怎麼了,怎麼可能沒事出來吃飯?」後來陳勝福才招供「阿鳳生病了,但也快好了,再不聚會,她又要開始忙了。」大家才知道,憂鬱症已經來過一回。
再出發 身體學會休息
「釋放、慢活、再出發」這是孫翠鳳從憂鬱症中領悟的道理,忙碌既是難免,但一定要適時停下來,好好檢視、輕輕呼吸,緊繃的身體鬆了,憂慮才會從內心真正消失。
往後孫翠鳳擔任憂鬱症代言人,她到學校演講,以親身經歷告訴有憂鬱症傾向的人,正視問題、尋找助力、解決問題,重新站起來。
家人的力量
陳勝福:有我陪,妳不是病人
孫翠鳳成功背後最重要的人物,是另一半陳勝福,兩人經歷無數關卡,共同信念是「絕不逃避」。
發現孫翠鳳沒有拚鬥的動力,陳勝福剛開始以為她鬧情緒,當他發現事態嚴重後,自己立刻調整所有步調,這位忙碌的明華園團長,沒有放棄妻子,更沒有把她當病人,而是更疼惜她,花更多時間陪伴她,讓她感受到家人的溫暖和力量。
一路陪伴,只有半年時間,妻子就克服憂鬱症狀,和一般人多年長期抗戰比起來,孫翠鳳的病情稱得上迅速好轉,在她幾乎快好的時候,陳勝福安排孫翠鳳和媒體好友見面,第一次把病情公諸於世,引起相當大震撼。
新聞見報後,當所有媒體衝到明華園時,孫翠鳳坦然面對,侃侃而談抗憂鬱心路,事實上,這也是陳勝福對她的一種治療,唯有面對群眾,未來孫翠鳳才能再登上舞台。
主治醫說師
勇於求助 她是幸運的患者
台大醫學院精神科教授李明濱:
孫翠鳳算是相對幸運的憂鬱症患者,她勇於向精神科醫師求助,對症下藥,避免疾病惡化。
就學理上來說,憂鬱症與個人情緒管理、內分泌失調、環境壓力,甚至本身病痛有關。以孫翠鳳來說,她長年在舞台工作,無時無刻想要有所突破,長期下來如同壓力鍋般,如果未能適時紓解,就可能導致憂鬱症發作。
許多人把憂鬱情緒和憂鬱症分不清楚,較簡單的區分,前者就像突然失戀,心情難免低落,但隔段時間就好了,憂鬱症則是有了負面情緒,還合併自律神經失調、食欲不振、胸悶、注意力難以集中,對任何事提不起勁,甚至覺得了無生趣,且症狀持續兩周以上。
對憂鬱症患者而言,家人非常重要,除了做好傾聽者及以同理心適度回應,更要陪伴他(她)尋求專業協助,透過藥物及團體心理輔導,能幫助患者走出來。
孫翠鳳生病期間,她的先生陳勝福是她最堅強的依靠,就是最明顯的例子。「一問、二應、三轉介」,詢問關心患者,回應他們問題,適時轉介,是協助恢復健康的不二法門。
※延伸閱讀》
.台灣人物/名人對談/陳勝福.孫翠鳳
【2009/04/05 元氣周報】
歐陽靖抗憂鬱檔案
年齡:26
經歷:網路黑暗女王、造型師、攝影師、藝人、夜店領檯員
電影:侯孝賢「最好的時光」之「青春夢」以她真實故事為藍本,以「愛麗絲的鏡子」入圍金馬獎最佳造型。
出版:科幻小說《吃人的街》
個性自述:樂觀不開朗、健談難相處
治療方式:求診精神科
憂鬱找上我
18歲到22歲,像一場噩夢…
昔日網路上赫赫有名的黑暗之女歐陽靖,近來轉型為科幻作家,出版小說《吃人的街》,26歲的她表示寫作很辛苦,但寫完了很快樂,未來還會繼續寫下去,作家是她想要長期經營的志業。
失眠、暴食 情緒沒出口
談到18到22歲那段憂鬱症纏身的日子,小靖說:「還好已經都過去了,那是一場噩夢。」高中時期她原本是個胖妹,但高三時卻瘦了下來,人變得不一樣,人際關係也大不相同,很多女同學排擠她,當時「還有很多別人感情問題也扯到我,情況有點複雜,加上我媽(譚艾珍)那時很忙,我的情緒找不到出口,開始失眠、暴食,覺得自己不受歡迎,什麼都做不好,一無是處,整個人很低落。」
朋友自殺 人生大轉彎
媽媽譚艾珍發現女兒不對勁時,她憂鬱症已經相當嚴重,「媽媽陪我去看精神科,醫生說是精神官能症,開藥給我吃,但吃了之後記憶會產生空白,三經半夜起來一直拍照,沒什麼動力。」這段期間她的好朋友徐子婷(徐明女兒跳樓身亡)走了,一度讓她重創,但也重新思考人生。
戒掉藥物 像戒掉毒品
後來媽媽帶她去練氣功,漸漸的,她不再靠藥物,「睡不著也要熬,就像戒賭或戒菸,剛開始很難過,不舒服,躺在床上哭,但幾個星期後我真的把藥戒掉了,這就是毅力,吃藥會惡性循環,就比如一顆球在那裡一直滾動,你一定要讓它不再滾動,情況才能改變。」
永遠相信 自己做得到
意志力克服憂鬱症,現在的小靖變得自信,「把藥甩掉,一夜之間病就好了,找到自己有興趣的事,努力去做,沒有多餘時間胡思亂想。盡量走出去,去找快樂有趣的事情。」歐陽靖給所有憂鬱症病友的良心建議是─相信自己做得到。
家人的力量
譚艾珍:媽媽在,妳不會有事
歐陽靖對抗憂鬱症4年痊癒了,她表示最感謝的是媽媽─譚艾珍。從她病發到最嚴重,到拒絕藥物、完全康復,譚艾珍的態度始終是:「小靖沒事,媽媽在,沒有事的。」
歐陽靖和媽媽無話不談,兩人從來不給對方壓力,這位明星媽媽,外表看來迷糊,其實內心非常剔透智慧,「女兒不過是成長過程有點小挫折,哪家小孩不是這樣,千萬不要大驚小怪。」4年當中,譚艾珍必須扛著沈重家計(單親家庭),還要撥時間關心女兒,重點是,「對憂鬱症的關切不能表現太明顯,就當沒這回事。」
她忙著大愛台主持工作,空時多半時間都陪著女兒說話、聊天、散步、逛街、旅行,而且每次一定逗得女兒大笑,她說;「物質是其次的,精神上的關照其實最難,所以要用心,既然已經得了憂鬱症就一起面對、克服、解決。」
母女倆走過抗憂鬱歲月,也奉勸大家預防勝於治療,即早發現,定期清除心裡的垃圾,問題來了就面對,不要求神問卜,緊張兮兮。
主治醫師說
自我療癒 效果因人而異
李信謙(雙和醫院精神科主任):
憂鬱症是一種多病因的疾病,包括了生理(如腦部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心理及社會等面向,所以除了藥物,人也有自我療癒的能力,不見得只能靠藥物走出疾病。
憂鬱症病人的人際關係、壓力,如果短時間不能解除,醫師會跟病人解釋藥物的好處和副作用後,提醒病人是否考慮用藥。
歐陽靖說她後來用意志力,來控制不吃藥的失眠等症狀,也常有病人擔心:「一旦吃藥,會不會吃一輩子?」憂鬱症使用藥物治療,一般建議約9到12個月,但用不用藥,因病人而異,不能一概而論。
醫師希望將病人憂鬱症,縮小它的影響範圍,不要讓點擴大成面,有時候需要病人自己、家人、醫師和藥物多管齊下,才能走出陰霾。
歐陽靖提到練氣功,逐漸擺脫藥物,這算是她個人的方法,只要是病人覺得有幫助,都算是好方法。
※延伸閱讀》
.台灣人物/名人對談/譚艾珍.歐陽靖
【2009/04/05 元氣周報】
躁鬱 易被誤診為憂鬱
2009/04/06
【元氣周報/記者陳惠惠、沈旭凱/報導;記者詹建富整理】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所長,同時也是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賴德仁說,經過追蹤,許多憂鬱症患其實罹患躁鬱症,尤其是第二型躁鬱症,由於躁症輕微,患者多數時候都身陷憂鬱情緒裡,很容易誤以為憂鬱症。
要區別憂鬱症跟躁鬱症,關鍵在是否曾出現過躁期,只有曾發生躁症,就屬於躁鬱症。躁症來襲時,患者情緒會異常高亢,就算不睡覺,仍精力旺盛,話講個不停,還會暴躁易怒。另外,躁症患者還會有誇大的念頭,誤以為可以拯救全世界。
不只如此,有患者還會刷卡亂買房地產、進口車,轉贈親朋好友。除了無法克制的購買欲望,甚至出現強迫性性行為,跟不熟的人都能發生性關係。
「憂鬱症患者自覺身處地獄,躁鬱症患者則是時而在天堂,時而在地獄。」馬偕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李朝雄解釋,一般人會有的喜怒哀樂,憂鬱症患者只剩哀與怒,躁鬱症患者雖然喜怒哀樂樣樣有,強度及持續的時間卻超過一般人。他形容,「治療的目的,是為了讓這兩種患者回到人間」。
儘管憂鬱症、躁鬱症在概念上容易區分,臨床診斷卻不易,治療方法也不盡相同。「讓有躁鬱體質的憂鬱症患者吃抗憂鬱劑,不只反應比較差,也可能引發躁症。」賴德仁說,治療時,須搭配情緒穩定劑或抗精神病藥物。
辨證行為治療 有效降低自殺
2009/04/07
【聯合晚報/記者韋麗文/台北報導】
邊緣性人格病患是自殺送急診室的常客,有病患照三餐自殺,早上自殺一次去台大醫院治療,中午再自殺一次送亞東醫院,晚上又自殺送馬偕醫院。國內最近引進「辨證行為治療」,可降低自殺、自傷,並降低病患憂鬱、焦慮情緒。
台灣自殺問題嚴重,自殺已經連續七年進入國人十大死因,去年奪走4406條人命。馬偕醫院自殺防治中心統計,去年該院追蹤管理的自殺危險個案高達1671人,比95年的910人,成長了83%。馬偕醫院引進辯證行為治療,治療方式是積極介入病患的世界,藉由心理動力取向、人際關係取向、整合取向、藥物治療和認知行為取向,改變病患以自殺為解決情緒手段模式。
一名24歲的女大學生,因為父母離異,母親工作不穩定,無法給予良好照顧,極度沒有安全感,只要朋友稍不關心,就以自殺威脅,手腕已經割到沒地方割,整條手臂都是刀疤,甚至割斷韌帶。還有被丈夫要求離婚的女子,一星期自殺三次,割腕、刺腹、服藥過量通通來,因為拿水果刀自殘腹部太嚴重,而住院治療。
邊緣性人格有強烈的情緒不穩定、空虛、疼痛、衝動行為,為了避免被拋棄,會做出激烈的舉動。邊緣性人格病患,七成有過一次以上自殺行為,是急診室常客。這些病患平均看超過六個以上的精神科醫師,甚至有人還帶刀看醫師,只要稍不順心,就拿刀威脅自傷或傷人。
馬偕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吳書儀說,馬偕醫院針對48名自殺、自傷送急診室的病患,進行辯證行為治療,密集治療半年後,使用貝克憂鬱量表測量,憂鬱指數從90分下降到50分,貝克焦慮量表分數從52.5分下降42.5分,自傷送急診次數從每個月2次下降至0.1次,自殺企圖送院從每個月1次下降到0.2次。
馬偕醫院精神科主任劉珣瑛指出,辯證行為治療,經過實證醫學發現,確實可降低自殺次數。辯證行為自療目前只在馬偕推行,由於成本高,院方希望儘快通過健保給付,推行到其他醫院。
0.00
0 votes
1
3
5
7
9
請按數字進行評分
請以1~9的評分代表由負面到正面的感受,統計數據將決定資訊的參考價值。謝謝!
|
關鍵字建檔說明
|
顯示/隱藏
列印
列印提示
- 您可以點擊右方的「顯示/隱藏」鏈結來隱藏不相關的內容。
- 內容確認後,點擊右方的「列印」鏈結或瀏覽器之列印鍵即可。
- 完成後,顯示被隱藏的內容即可繼續瀏覽。
◎附加檔案 中的附件有三種不同的呈現方式,均限會員使用:
- 圖檔類型 以縮圖方式呈現,點縮圖後會浮現原尺寸圖檔!
- 檔案類型 以檔名方式呈現,建議先另存新檔,再開啟瀏覽!
- FLV類型 支援線上瀏覽模式,請按檔名前方的圓型箭頭;按檔名則是另存新檔。
- 檔案開不了怎麼辦?請參考「Office 檔案開不了怎麼辦?」
- 郵件容量超出 50MB 時,為了節省網站營運成本,僅提供下列會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