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蘭:逆境與珍珠
‧本文由 活得精彩 分享 ‧
2011-11-02 ‧
顯示 2,817 次
‧
轉寄 4 次
‧
短評 0 篇
‧
我在美讀書時,我的室友是日本人,她有一顆珍珠是她母親在她離開日本赴美求學時給她的。她們家世代採珠,在她離家前,她母親鄭重的把她叫到一旁,給她這顆珍珠...告訴她說:「當女工把砂子放進牡蠣的殼內時,牡蠣覺得非常的不舒服,但是又無力把砂子吐出去,所以牡蠣面臨一個選擇,一是抱怨,讓自己的日子很不好過,另一個是想辦法把這粒砂子同化,使它跟自己一樣,和平共存。於是牡蠣開始把它的精力營養分一部分去把砂子包起來。當砂子裹上牡蠣的外衣時(雲母殼,即碳酸鈣),牡蠣就覺得它是自己的一部份,不再是異物了。砂子裹上的牡蠣成分愈多,牡蠣愈把它當做自己人,就愈能心平氣和地和砂子相處」。
牡蠣並沒有大腦,它是無脊椎動物,在演化的層次上很低,但是連一個沒有大腦的低等動物都知道要想辦法去適應一個自己無法改變的情境,把一個令自己不愉快的異己,轉變為可以忍受的自己一部份,人的智慧怎麼會連牡蠣都不如呢?
打好手中的牌
珍珠的故事我聽過很多,但是很少是從牡蠣的觀點來看逆境的。人生總有很多不如意的事,如何包容它,把它同化,納入自己體系,使自己日子可以過得下去,恐怕是現代人最需要學的一件事。
尼布爾(Reinhold Neibuhr)有一句有名的祈禱詞說「上帝,請賜給我們胸襟和雅量,讓我們平心靜氣的去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請賜給我們勇氣去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請賜給我們智慧去區分什麼是可以改的,什麼是不可以改變的。」
人是演化來的動物,在大自然中,本來就應該和其他的動物一樣為生存而奮鬥,不應該期待事事順利。要知道在大自然之中,挫折是常態而不是例外,動物出外覓食時都不知道是否找得到食物,也不知道今天是否能安全地返航,回到溫暖的窩去期待明天的旭日東昇。人類憑什麼一有挫折便怨天尤人,跟自己過不去呢?
今日社會上憂鬱症、自殺率這麼高,是否是我們沒有教給孩子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告訴他們,打牌時,拿到什麼牌不重要,如何把手中的牌打好才是最重要。凡事固然要講求操之在己,但是在沒有主控權的事上,是否也應該學習牡蠣,有容乃大,使自己的日子好過一些呢?
0.00
0 votes
1
3
5
7
9
請按數字進行評分
請以1~9的評分代表由負面到正面的感受,統計數據將決定資訊的參考價值。謝謝!
|
關鍵字建檔說明
|
顯示/隱藏
列印
列印提示
- 您可以點擊右方的「顯示/隱藏」鏈結來隱藏不相關的內容。
- 內容確認後,點擊右方的「列印」鏈結或瀏覽器之列印鍵即可。
- 完成後,顯示被隱藏的內容即可繼續瀏覽。
◎附加檔案 中的附件有三種不同的呈現方式,均限會員使用:
- 圖檔類型 以縮圖方式呈現,點縮圖後會浮現原尺寸圖檔!
- 檔案類型 以檔名方式呈現,建議先另存新檔,再開啟瀏覽!
- FLV類型 支援線上瀏覽模式,請按檔名前方的圓型箭頭;按檔名則是另存新檔。
- 檔案開不了怎麼辦?請參考「Office 檔案開不了怎麼辦?」
- 郵件容量超出 50MB 時,為了節省網站營運成本,僅提供下列會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