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是痔瘡還是大腸癌

‧本文由 活得精彩 分享 ‧ 2011-12-23 ‧ 顯示 1,962 次 ‧ 轉寄 2 次 ‧ 短評 0 篇 ‧
連有些醫生都容易將大腸癌誤診為痔瘡,你該怎麼辦?

45歲公務員沈先生,有便血情形很久了,他認為是痔瘡引起的「正常現象」,沒想過就醫治療。

3年前,沈先生的母親因病住院,那陣子為了兼顧工作與照顧母親,睡眠不足、身心疲憊,有次排便時竟大出血,就醫後醫生判斷是痔瘡惡化,也擔心可能長了「壞東西」,除了開藥膏給他,也進一步安排鋇劑大腸X光檢查。檢查結果沒有異常,沈先生按時塗藥後症狀也好轉不少。

故事還沒結束。去年,沈先生大出血的情形重演,這一次還伴隨著腹痛、大便形狀明顯改變(變得又細又小,有時還有透明黏液),但他自恃兩年前檢查結果正常,又沒有家族病史,毫不在意身體發出的警訊。

直到後來他的一位同學得到大腸癌,症狀和他一模一樣,他才警覺事態嚴重,到醫院做大腸鏡檢查。

檢 查過程很順利,醫生熟練地將大腸鏡從肛門插進去,先是很快地推至大腸末端,再慢慢拉回做地毯似的檢查。沈先生沒有打麻醉,清楚地聽到醫生說:「目前都很 好,沒有發現瘜肉或腫瘤。」他原本忐忑不安的心稍稍釋懷。沒想到幾分鐘過後,醫生臉色凝重地指著螢幕,「這裡有一個腫瘤,要切片看是好的還是壞的。」沈先 生驚愕不已,腦中一片空白。

切片結果顯示是惡性腫瘤,而且因為發現較晚,已經是第三期大腸癌,也就是癌細胞轉移到淋巴,五年存活率約40∼50%。雖然心裡先做了最壞的打算,噩耗宣布時,沈先生仍一時無法接受,反覆自問:「為什麼是我?」沈太太則是驚慌失措,淚流不止。

由於腫瘤有5公分之大,醫生先以放射療法加電療,讓腫瘤縮小至3公分後開刀割除,再做化學治療。 化療的副作用很難受,療程還沒結束,沈先生就決定放棄化療,所幸病情已經控制,現在除了每三個月的定期回診,生活起居已回歸正常軌道。而這次生命的重挫, 讓他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建立新的飲食習慣,也不敢再輕忽身體求救的訊號。

不過,令人不解的是,為什麼之前沒檢查出異常?醫生判斷,3年前那一次大出血,腸子應該已經有瘜肉,可能是鋇劑X光檢查有誤差(濃度配得不好或照得不好),影響醫生的判讀。醫生認為,如果當時再做大腸鏡檢查確認,或許就能提早發現,免去後來的折騰。

很多痔瘡患者像沈先生一樣,以為便血症狀只是舊疾作祟而「忍」著不就醫,忽略出血也可能是大腸癌的先兆,林口長庚醫院大腸直腸科醫師張簡俊榮指出。

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劉建國透露,甚至有人求醫後不肯面對真相,堅信自己只是痔瘡並非罹癌,轉而求助綁痔瘡(醫生以橡皮圈緊綁痔瘡,約8∼10天痔瘡組織因壞死而脫落)、吃偏方、自行購買成藥,延誤治療時機。

幾乎所有大腸直腸科醫師都遇過輾轉求醫治療痔瘡卻未改善,經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是大腸癌的病人。歌手楊烈因便血、腹瀉難忍第一次就醫時,也被誤診為痔瘡發作,換了第二家醫院才診斷出大腸癌。

病人難判斷,醫生也常誤診。那麼到底該怎麼區別究竟是痔瘡,還是大腸癌呢?

張簡俊榮說,一般以出血的顏色做初步判斷,痔瘡出血顏色鮮紅,是排便時因用力擠壓造成靜脈出血;而大腸癌出血顏色偏暗紅,是癌細胞侵襲、破壞正常組織造成,血液留在腸內一段時間才隨糞便排出。

不過要小心的是,如果腫瘤位置若靠近肛門,也會排出鮮紅的血色,因此還要看有無合併其他症狀,如出現腹痛、腹瀉、大便形狀改變(變細、變小或不成形)、或貧血,最好趕緊就醫檢查。

愈早發現存活率愈高

大腸癌可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除了警覺症狀,定期篩檢是更積極的防治做法。大腸癌有90%以上由瘜肉長大變化而來的,癌變過程約需5∼10年的時間。初期症狀不明顯,病患發覺異常時,大多已是第二、三期甚至末期,因此早期篩檢、切除瘜肉是避免罹癌的重要防線。

但台灣篩檢率偏低,顯見國人的警覺性不高。根據2005年國內一項調查指出,50歲以上的民眾篩檢率只有二成。

因而造成發現大腸癌時已太晚,國民健康局分析2004年的29家醫院、6,463名新增病例發現,二、三期病患比率超過五成三,而早期大腸癌發現率不到二成,低於美國的二成九。

「應想辦法提高民眾對大腸癌的認識,尤其是高危險群,」也是大腸直腸外科學會理事長張簡俊榮大聲疾呼。

有鮪魚肚者請小心

國內最新調查發現,腰圍粗細(新陳代謝症候群的指標)與大腸癌大有關係。台大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邱瀚模分析院內健診中心近5000人的資料發現,有代謝症候群的人罹患多發性大腸瘜肉症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3倍。至於兩者為什麼會有關聯,尚需進一步的研究。

其他高危險群還包括:

50歲以上的民眾:歌手楊烈、作家張曉風、導演楊德昌、香港藝人鍾楚紅的先生朱家鼎,都在50歲前後罹病。

美國癌症協會建議,一般民眾50歲之後每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每5年一次乙狀結腸鏡檢查或鋇劑X光超音波檢查、每10年一次全大腸鏡檢查。邱瀚模醫師特別強調,有75%的大腸癌患者沒有家族病史,因此早期檢查格外重要。

有家族病史:父母其中一人罹患大腸癌,子女罹患機率是一般人的2∼4倍,如父母兩人皆有,則危險性提高3∼6倍。

多位大腸直腸科醫師發現,近來有年輕化的趨勢,50歲以下的患者愈來愈多,因此馬偕醫院劉建國醫生呼籲有家族病史者應提早在40歲開始接受大腸鏡檢查。

有個人病史:包括曾得過大腸癌、慢性發炎性大腸炎如潰瘍性大腸炎及克隆氏症、腺瘤性瘜肉。有大腸癌病史者,復發機率高達五成,最好每三個月追蹤一次,二年後 每半年、五年後每一年檢查一次;而有腺瘤性瘜肉者,瘜肉切除後每3年追蹤一次;至於有慢性發炎性大腸炎患者,建議發病後8年開始篩檢。

美國知名主播凱蒂•庫里克的先生就是因大腸癌,在42歲時去世。兩年前凱蒂去做了大腸鏡檢查,並將檢查過程在電視上轉播,引起很大的迴響,美國篩檢率短時間內提高20%。

歌手楊烈罹癌復原後,也參與公益演出,現身說法呼籲民眾,早期篩檢、警覺症狀、保有健康的生活型態,是預防大腸癌的不二法門。(審稿專家:長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張簡俊榮)

5招預防大腸癌

大腸癌的發生率不斷攀高。根據國民健康局最新公布的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大腸癌台灣第三大癌症,平均每年有8000多個新增病例,發生率為每10萬人有36例,比10年前大幅成長43.5%。

大 腸癌發生率節節高升的原因還有很多謎團,但醫界大多認為飲食西化是主因。美國一項大型研究指出,嗜吃紅肉、炸薯條等高油脂食物的女性,比一般人多出50% 罹患大腸癌的機會,這些食物會增加糞便中膽酸的濃度而致癌。此外纖維質攝取不足,也會增加致癌物質停留在體內的時間,增加風險。

預防大腸癌,除了定期篩檢,也需從改變日常生活做起。台大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邱瀚模、台安醫院營養師鄭雅分提供以下建議:

●保持健康的體重

將BMI(身體質量指數)控制在18.5∼24理想範圍內、腰圍以台灣男性來說,不超過90公分(36腰)、女性80公分(30腰)為標準。

●運動

日本厚生勞動省最近發表一項大規模(6萬5千人)的追蹤調查指出,運動量較多的男性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比幾乎不運動者少三成。

●吃對食物

少吃紅肉、油炸食物,多吃蔬果、全穀類等高纖維食物,每天至少攝取25公克。

●補充營養素

國外調查發現,葉酸、硒、維生素B6能降低罹患大腸癌機率,每天一顆綜合維他命就能補足所需。

●不抽菸、少喝酒

多項研究指出,抽菸者長大腸瘜肉的機率是不抽菸者的兩倍。

0.00 0 votes
1
3
5
7
9
請按數字進行評分

Plurk 噗浪請以1~9的評分代表由負面到正面的感受,統計數據將決定資訊的參考價值。謝謝!

寄件者: 為避免成為廣告信跳板,本功能限會員使用!加入會員
收件者:
留言:
 
forward collect
collect title
collect button
  •  痔瘡
  •  大腸癌

keword icon
關鍵字建檔說明
  1. 關鍵字是您認定內容相關性或方便記憶、搜尋的用詞。
  2. 以名詞為主,避免用詞習慣的差異。
  3. 設定欄位上方為目前的關鍵字詞及得票數。
  4. 被勾選的關鍵字代表您所投的認同票。
  5. 您可勾選這些選項,或由設定欄中新增更多關鍵字。
  6. 新增關鍵字時,請以空白或斷行來區隔關鍵字。
為了更容易取得相關資訊,請大家協助建檔,謝謝!
顯示/隱藏 列印 列印提示
  1. 您可以點擊右方的「顯示/隱藏」鏈結來隱藏不相關的內容。
  2. 內容確認後,點擊右方的「列印」鏈結或瀏覽器之列印鍵即可。
  3. 完成後,顯示被隱藏的內容即可繼續瀏覽。
◎附加檔案 中的附件有三種不同的呈現方式,均限會員使用
  1. 圖檔類型 以縮圖方式呈現,點縮圖後會浮現原尺寸圖檔!
  2. 檔案類型 以檔名方式呈現,建議先另存新檔,再開啟瀏覽!
  3. FLV類型 支援線上瀏覽模式,請按檔名前方的圓型箭頭;按檔名則是另存新檔。
  4. 檔案開不了怎麼辦?請參考「Office 檔案開不了怎麼辦?
  5. 郵件容量超出 50MB 時,為了節省網站營運成本,僅提供下列會員使用:
    • 贊助會員 mvp ─── 贊助網站營運基金之會員(一天一元)詳細內容
    • 分享會員 vip ─── 長期且持續分享,半年內超過 100 篇以上者 詳細內容
手動
登入

 
 
快速
登入
使用 Facebook 帳號登入
查詢
密碼
 

  • 2013 網站改版公告
  •  
  • 歡迎lon1329加入!
  • 歡迎Judy Rila加入!
  • 歡迎TC加入!
  • 歡迎太陽餅加入!
  • 歡迎Mzzzz加入!
  • 歡迎anthony899841加入!
  • 歡迎jbtu加入!
  • 歡迎安安加入!
  • 歡迎柯國斌加入!
  • 歡迎Walis Nokan加入!
  • 歡迎Rachel Green加入!
  • 歡迎James Doe加入!
  • 歡迎James Vergara加入!
  • 歡迎Sofia Vergara加入!
  • 歡迎Cindy Cheng加入!
  • 歡迎鄭母菌加入!
  • 歡迎Jin Chen加入!
  • 歡迎Wei Zihan加入!
  • 歡迎林依依加入!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