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活該領22K?台灣薪資被低估5成!
‧本文由 活得精彩 分享 ‧
2013-03-15 ‧
顯示 1,886 次
‧
轉寄 37 次
‧
短評 0 篇
‧
主計總處公布101年薪資統計調查,101年全年平均薪資為45,888元,較100年成長0.30%,但加計物價上漲因素後的實質平均薪資則減少1.60%。台灣薪資計算究竟是否正確?市場是否低估了薪資?
「大學畢業生該不該領22K?」這個問題太籠統,因而導致許多以偏概全的爭論。
有人怪罪後段班的大學畢業生能力太低,本來就沒資格領超過22K,但是這個論述忽視了一個更根本的問題:就算前段班的大學生可以領到35K~45K,並不表示他們的薪水就沒有被低估。
另一個論述是:有很多更高薪的工作缺人,有能力的人應該去爭取這些工作,而不是去埋怨低能的老闆出價低於22K。
這個論述忽略一個問題:薪水與物價是連動的,當底層勞工的薪資被低估時,基本物價也會被壓低,以致高所得者的薪水連帶地被壓低。乍看起來,薪水和物價一起被壓低的結果是實質所得不變,沒什麼不好的;實際上,當你出國旅遊、留學或買進口貨時,就會感受到薪水被壓低的痛苦。
年輕人是不是活該領22K,關鍵是看台灣勞工的人力素質好不好,值不值錢。因此,「大學畢業生該不該領22K」這個問題的關鍵,應該回歸到一個可以被精確討論的議題:「台灣勞工的工資是被市場低估?還是高估?」
所有對外商的調查都顯示:外商眼中臺灣的人力很值錢!因此,我的回答是:台灣勞工目前的薪資是被市場嚴重低估,幾乎硬被打了五折!
我閱讀過的學術期刊論文顯示:台灣的大學在教育與研究的品質上都顯著地領先韓國;此外,我參予產業界研發的過程以及國外參觀商展的經驗也顯示:台灣的製造能力絕對不下於韓國,甚至有過之而鮮少不及。證之對外商的各種問卷調查,結果也跟我的印象一致。
在 遠見雜誌歷年來的「外商投資台灣意願調查」裡,人力素質一直高居台灣投資環境吸引力之首。2006年時外商對陳水扁和兩岸政策大為反感,有六成外商投資信 心下降,但仍有85.7%認為人力素質是台灣最具吸引力的投資要素,遠高於地理位置(36.6%)和生活品質(31.1%)。
2008年的調查裡,馬英九的當選讓外商信心大振,而兩岸直航的商機讓台灣人力素質的重要性相對地降低,但仍高居投資吸引力之首,以39.8%領先地理位置(30.5%)。長期以來真正讓外商不滿的,其實是政府效能低落,且法令規範偏袒台商而對外商不利等。
美國商會在今年一月初發表「2013商業景氣調查」,主席 Alan T. Eusden 雖然在引言裡抱怨台灣的高等教育與業界需求脫節,但是絕大多數美商仍然同意台灣勞工賣力工作、值得信賴、受到極佳的教育(Extremely well educated)、忠心耿耿、效率很高(Highly productive),只有少數不認為台灣的勞動力達「世界水準」或「極富有創造力」。
總的來說,這份調查對台灣人力素質是褒遠遠多於貶。
所 以,若說台灣的教育素質與人力素質絕不輸韓國,應該有可信度。但是根據主計處2011年10 月份的「薪資與生產力統計月報」,台灣勞工的平均每年工作時數為2,564小時,已經遠高於日本的2,033小時,也比韓國的2,193小時高出17%, 但是台灣勞工的平均月薪卻僅40,744台幣,比韓國的66,456台幣低39%。
假如我們假定台韓人力不相上下,那就表示台灣勞工的薪資每小時被低估了48%左右 (0.61/1.17=0.524)!
這是個結構性問題:政府不但不積極引進有競爭力的外商來提升台灣勞工的產值(與待遇),還用不利於外商的各種手段保護台商的利益,更以低落的政府效能拖垮企業生產效率(主要是立法院立法草率以致法令架構錯綜復雜,以及閣員與高階文官決策粗糙或錯誤)。
在這樣的產業環境下,企業大可以在欠缺外商競爭下靠「默契」壓低工資,遂行聯合壟斷之實。而要打破這種資方的聯合,只能靠勞方的團結。
工資不是單純地由經濟學上的「市場機制」決定的:產業界的經營效率一部分取決於政府立法與決策效能,無能的政府可以讓優秀的企業和勞工產值嚴重偏低;此外,資方與勞方要如何分配產業界的最終產值,這是政治角力的結果──看資方的聯合壟斷能力較強或勞工的團結程度較高。
因此,台灣的工資偏低,一部分反映著政府的無能,另一部份反應的則是「資方團結程度遠大於勞方」這個事實。(專欄反應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延伸閱讀】《富比士》雜誌:台灣勞工,世界級廉價
基本工資四月可能調漲。勞委會主委潘世偉昨天表示,只要四月公布的第一季經濟成長率逾百分之三,基本工資「就會盡快調」。但《富比士》雜誌指出,台灣2001至2010年的單位實質勞動成本,下滑了4.5%。
《富比士》指出,台灣2001至2010年的單位實質勞動成本,下滑4.5%,降幅遠大於美國1.4%、日本1.2%的下降幅度。
勞工薪資低,讓台灣更有競爭力?根據《富比士》雜誌報導,台灣企業的競爭力,是來自於相對較低、且持續降低的勞動成本。
《富比士》指出,台灣2001至2010年的單位實質勞動成本,下滑4.5%,降幅遠大於美國1.4%、日本1.2%的下降幅度。而同時期,澳洲的增長幅度最高,達7.5%,加拿大、德國、英國、南韓、新加坡也都呈現成長。
160萬戶家庭 連5年沒有儲蓄
在台灣,有工作不再是脫貧的保證。台灣每月月薪在2萬元以下的勞工數,長期維持在100萬人左右,月薪3萬元以下的,佔就業人口比例高達42.8%,有350萬人。
收 入減少、支出增加所造成的財務惡化,更讓國內所得最低20%的家庭,也就是160萬戶人家、約523萬人必須借錢或吃老本過活。這些家庭已經連續5年沒有 儲蓄,他們必須從過往的儲蓄中,拿出某一家庭成員2個月的薪水,或是舉債,來支應生活所需。過去5年,平均每戶家庭是「負儲蓄」高達8萬7千多元。
低薪元兇1:高附加價值工作機會不足
當前政府力推餐飲、觀光等服務業,創造就業機會。希望透過內需產業,提高受薪階級的薪資水準。
但根據主計處最新的8月薪資統計,代表內需市場的批發與零售業員工平均薪資,僅有3萬8千多。住宿及餐飲業更僅有2萬7千多,遠低於工業及服務業的平均薪資4萬1千多、製造業員工的4萬多元。
因此,除了提振內需產業,還需要有高附加價值的工作機會,才可能讓這些低收入戶家庭,擺脫危機。尤其,金融危機與經濟下滑時,最難抵禦不景氣的,就是受薪階級。因為收入減少,已成為受薪階級最大的危機。
低薪元兇2:政策思維,走縮減成本老路
今年9 月底行政院長陳冲拍板,基本工資緩漲,102年起法定月薪僅增加267元,被勞工團體戲稱為「茶葉蛋」行情,對弱勢勞工的生計根本助益不大。但反過來說,上調267元便會壓得資方「連一粒米都無法下鍋」?
台灣企業的競爭力,應該沒這麼不堪一擊。但若仍拒絕擺脫以削減成本(cost down),為唯一競爭力的思惟,對台灣經濟的影響將更大。
最明顯的例子是北歐,高薪與高成長相輔相成,而非互相拖累。再看韓國,從2002年到2011年,薪資漲幅將近5成,台灣只有1成;10年下來,韓國的經濟表現還是凌駕台灣。
薪資不是競爭力的殺手,除非經濟體走的是勞力密集模式。薪資緩漲,暴露台灣的政策思惟,還停留在削減成本的老路,將讓企業與產業升級無緣。
0.00
0 votes
1
3
5
7
9
請按數字進行評分
請以1~9的評分代表由負面到正面的感受,統計數據將決定資訊的參考價值。謝謝!
|
關鍵字建檔說明
|
顯示/隱藏
列印
列印提示
- 您可以點擊右方的「顯示/隱藏」鏈結來隱藏不相關的內容。
- 內容確認後,點擊右方的「列印」鏈結或瀏覽器之列印鍵即可。
- 完成後,顯示被隱藏的內容即可繼續瀏覽。
◎附加檔案 中的附件有三種不同的呈現方式,均限會員使用:
- 圖檔類型 以縮圖方式呈現,點縮圖後會浮現原尺寸圖檔!
- 檔案類型 以檔名方式呈現,建議先另存新檔,再開啟瀏覽!
- FLV類型 支援線上瀏覽模式,請按檔名前方的圓型箭頭;按檔名則是另存新檔。
- 檔案開不了怎麼辦?請參考「Office 檔案開不了怎麼辦?」
- 郵件容量超出 50MB 時,為了節省網站營運成本,僅提供下列會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