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須知道的秘密:孩子其實需要被限制
‧本文由 活得精彩 分享 ‧
2011-02-09 ‧
顯示 1,940 次
‧
轉寄 5 次
‧
短評 4 篇
‧
最近收到許多朋友轉傳來的一篇訪問報導,談到王品集團的創辦人除了不准孩子到他創立的公司上班之外,也說明財產百分之八十都會捐給公益團體,而且他從小的教育方式就是要孩子自己想辦法,並且認為要他們知道「民間疾苦」的方法,就是讓他們生活在疾苦中。看了這篇文章真是心有戚戚焉,也想起最近看的世界?富股神巴菲特的兒子寫的書,他們家的教養方式也是從小要他們自立更生,為自己的人生努力,父親也不留錢財給他們。
當然,我在生活中,也看到許多驕縱奢華,目空一切的小孩,感慨之餘不免想到,難道他們的父母親不知道這樣反而會害了孩子嗎?甚至也有許多家境一般的家庭,他們的孩子到了三十來歲,在保護之下變成了逃避工作與挑戰,無所事事在家當米蟲的「啃老族」。
已有許多研究指出,一個要什麼有什麼的孩子,最後會非常不快樂,美國有個調查也發現,富裕家庭長大的孩子,罹患憂鬱症的比例是平均值的三倍。
孩子若是在家長的過度保護以及過度安排之下,會養成了既被動又不成熟的個性。總覺得我們必須容許孩子可以受苦,可以難過,甚至也可以受點挫折好好的哭一場。
我也看到許多家長誤解了開放教育的意思,覺得要當孩子的朋友,甚至以為從小讓孩子自由自在毫無約束,才能養成豐富地創造力與發展天賦才能,可是德國哲學家亞斯培卻曾說:「沒有權威,便沒有自由。」我深深以為,孩子的常規養成,是教育最重要的核心。
我們看到許許多多才氣縱橫的大人,到頭來卻一事無成,我想主要原因是缺乏某些紀律的訓練,不要說在類似馬拉松賽的人生旅程中,面對一道又一道的關卡與挑戰,需要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也要有堅強的毅力與面對挫折不氣餒的個性,這都要有紀律以及自律的習慣,因此,讓孩子養成好的生活常規,也許比什麼才藝或考試成績來得重要。
生活常規包括生活習慣與生活態度。
在生活習慣方面,比如我家的雙胞胎女兒,從一出生起,我們就很注意她們的生活作息,必須嚴格遵守幾點鐘就要熄燈就寢,幾點鐘起床,同時飲食習慣也是嚴格要求,家裏沒有任何包裝飲料或垃圾食品,只能喝白開水,正餐簡單但符合健康要求,上了小學之後除了上學的東西都得自己打理之外,每天也必須分擔家事,另外因為要她們養成運動的習慣,因此鼓勵她們加入運動型的社團並且參加成為校隊,透過比賽與每天的練習,養成每天都會運動的習慣。
至於生活態度方面,我們比較重視養成她們積極且正面的思考,不講別人的閒話,更不能批評別人,協助她們學會訂定計劃,安排自己的學習進度之後,在生活中就給她們很多自由選擇權,並且要她們承擔自己選擇的後果。
因為有之前的常規要求之後,長大一點的放任她們自由選擇與安排自己的生活時,身為家長的我們也可以比較放心。
我相信許多家長也知道常規養成的重要性,但是卻因為每天得跟孩子大小聲,不斷指責之下親子關係弄得不好之外,大人身心也很疲累。其中最大的關鍵,除了父母自己要以身作則之外,教養的要求也要有一致性,讓孩子知所依循,決不能同一個行為,有時候可以,有時候卻又不行,當要求的標準會隨大人的情緒而變化時,孩子無法口服心服,那麼這些常規也不可能變成終生跟隨的習慣了!
以溫柔而堅定的方式建立孩子的規矩,要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承擔後果,大概是現代忙碌父母最該學習的,因為我看到許多在職場上非常能幹頂尖的父母,忙得沒有時間陪孩子,偏偏一出現時就是動嘴責罵批評孩子,不然就恰恰相反滿懷愧疚地寵壞孩子,養出一個沒有規矩又自我中心的小霸王。
其實孩子需要被限制,也渴望生活中有個可以遵循的底線,這是父母必須知道的秘密。當孩子知道他們可以自由活動的安全底線在那裏,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當孩子很清楚地知道生活中有這麼一道絕不可越界的圍牆,反而可以讓他們很有安全感地成長與發展。
0.00
0 votes
1
3
5
7
9
請按數字進行評分
請以1~9的評分代表由負面到正面的感受,統計數據將決定資訊的參考價值。謝謝!
|
關鍵字建檔說明
|
顯示/隱藏
列印
列印提示
- 您可以點擊右方的「顯示/隱藏」鏈結來隱藏不相關的內容。
- 內容確認後,點擊右方的「列印」鏈結或瀏覽器之列印鍵即可。
- 完成後,顯示被隱藏的內容即可繼續瀏覽。
◎附加檔案 中的附件有三種不同的呈現方式,均限會員使用:
- 圖檔類型 以縮圖方式呈現,點縮圖後會浮現原尺寸圖檔!
- 檔案類型 以檔名方式呈現,建議先另存新檔,再開啟瀏覽!
- FLV類型 支援線上瀏覽模式,請按檔名前方的圓型箭頭;按檔名則是另存新檔。
- 檔案開不了怎麼辦?請參考「Office 檔案開不了怎麼辦?」
- 郵件容量超出 50MB 時,為了節省網站營運成本,僅提供下列會員使用:
happydog= 遠離顛倒夢想 =
於 2011-02-09 00:52:02 說 能做到的有幾人? 問題在高知識、高所得、高生活水平的人不願生兒育女,願多生子女的卻是中低階層居多,這有違所謂優生學的理論。 不過,一枝草一點露,各有各的出路,種的因結的果,必然有其道理。天意雖難測,但亦有脈絡可尋。 | |
叮咚= Dare to dream, able to win! =
於 2011-02-10 22:49:59 說 我倒沒有太悲觀。 在網路上有發現不少新一代的父母還是很有心在生兒育女,而且觀念上比起上一代要更加合乎社會潮流。(我覺得三四年級的那一代,在教育心態上普遍受戰亂和物質缺乏影響,而有些極端。) | |
naana
於 2011-02-11 07:15:46 說 很有道理! 如果每篇文章都能刊出作者更佳(此文原登於康健雜誌,作者為:李偉文) | |
謝瓊玉
於 2011-02-11 14:15:18 說 台灣解嚴之初,有些父母親的教育理念非常開放,幾乎否定了社會上的所有規範,殊不知這樣沒有紀律養出來的孩子,其實就像孤兒一樣,完全沒有典範可供學習,也並不快樂。年輕的父母親可別天真過頭,父母的角色無可取代也一定不能放棄。孩子錯了,一定要告訴他。這是父母責無旁貸的責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