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高齡化社會,如何防治老人憂鬱
‧本文由 活得精彩 分享 ‧
2012-05-06 ‧
顯示 2,531 次
‧
轉寄 25 次
‧
短評 0 篇
‧
芬蘭研究發現,獨居的人出現憂鬱症的風險比起其他和別人同住者增加了 80%。美國過去 30 年來獨居的人口快速增多,現在每三個人就有一人獨居;在台灣,獨居老人日漸增加,目前約占老年人口的 20%,老人獨居問題似乎是老年健康的一大隱患。為什麼獨居的人較容易出現憂鬱症?研究人員認為,可能是因為社會疏離感或是生活困難所造成,壓力與失眠可能也是導致老人憂鬱的原因。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提供的老年期憂鬱的社會心理因素還包括:低社經階層、身體健康狀況不佳、失能、喪偶等。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因素,就是老年人因病痛較多,常須服用藥物,而部分藥物可能會併發憂鬱症,例如降血壓藥物、強心劑、巴金森氏症藥物、消炎止痛藥、類固醇、神經安定劑、安眠藥等。
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老年憂鬱似乎是我們不能忽視與逃避的問題,只是,又有什麼辦法可以預防呢?
有研究指出,經常參加社交活動不僅能使老人心情愉快,還能幫助他們保持思維敏捷,防止出現認知障礙;因此鼓勵老人們積極「動腦」與不同的人交流和溝通,當有助於活躍大腦的思維。注意避免會傷害腦功能的飲食、物質、醫療處置與藥物,尤其是老年人常在多個科別間同時就醫,藥物間相互作用風險因此增加。台灣的研究資料發現,老人出院後有一半的比例出現認知功能短暫或持續性障礙。
若長期為慢性疾病所苦,幫助安排發覺身心關聯訓練、放鬆技巧練習就十分有助益;此外,觀念想法再重造,教導解決問題的技巧,學習用言語表達情緒與身心壓力,再搭配行為治療改善睡眠,加上均衡飲食及適當運動等,皆有助於增進自我效能,改善憂鬱焦慮、失眠、疼痛等症狀。
心理層面上,家人應委婉協助老年人瞭解、接受老化與分離的事實,並扮演他們與現實之間的橋樑,透過支持、鼓勵,加強他們生活的動力與動機;經由再社會化的過程與重建自我型像調適生命中無法迴避的失落,恢復尊嚴與信心,都是協助老年憂鬱患者的重要課題。
我們的社會也應該營造出普遍接納、同理、讚美與尊重老者的態度,推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觀念,讓老年人能感受到真正被關懷與重視,才是未來每個家庭、社會應該一同努力的方向。
0.00
0 votes
1
3
5
7
9
請按數字進行評分
請以1~9的評分代表由負面到正面的感受,統計數據將決定資訊的參考價值。謝謝!
|
關鍵字建檔說明
|
顯示/隱藏
列印
列印提示
- 您可以點擊右方的「顯示/隱藏」鏈結來隱藏不相關的內容。
- 內容確認後,點擊右方的「列印」鏈結或瀏覽器之列印鍵即可。
- 完成後,顯示被隱藏的內容即可繼續瀏覽。
◎附加檔案 中的附件有三種不同的呈現方式,均限會員使用:
- 圖檔類型 以縮圖方式呈現,點縮圖後會浮現原尺寸圖檔!
- 檔案類型 以檔名方式呈現,建議先另存新檔,再開啟瀏覽!
- FLV類型 支援線上瀏覽模式,請按檔名前方的圓型箭頭;按檔名則是另存新檔。
- 檔案開不了怎麼辦?請參考「Office 檔案開不了怎麼辦?」
- 郵件容量超出 50MB 時,為了節省網站營運成本,僅提供下列會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