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醫學急症常識及處理
‧本文由 Carol Huang 分享 ‧
2004-10-28 ‧
顯示 7,926 次
‧
轉寄 10 次
‧
短評 2 篇
‧
環境急症高偉峰, 李建賢
台北榮民總醫院急診部、陽明大學急診醫學科
所謂環境急症,是指因環境中的生物、物理、化學等因子,所造成的急性疾病或傷害,包括高山、飛航、冷熱有關急症、與水有關急症、灼傷、輻射及危險物品和毒物急症等。灼傷、輻射及危險物品和毒物等急症,另章已有討論,本章不再贅述。
高山及飛航急症
臺灣有百分之六十四的土地是山地,高山的景色如詩如畫,國畫中的美景經常可在山中浮現,近年來臺灣的旅遊風氣漸漸盛行,許多的旅遊據點都有人多、塞車或髒亂的現象,而高山不僅有其獨特的美景,而其清新、未受污染、遠離塵霄、遠離人群、享受大自然的特質,更為許多平日在這工商業社會忙碌的人們所喜愛。因此近年來臺灣的登山運動蓬勃發展,登山人口不斷增加。然每年總有一些山難發生,造成許多遺憾(雖然山難意外發生的比率,遠低於一般事故如溺水、車禍等的發生比率,然由於其新聞性較高,故常讓大家誤認為山難很容意易就會發生1)。雖然山難仍是以墬落及失溫為最多2,但其中許多意外卻仍與高山症有關。在台灣,也同樣有嚴重高山肺水腫及高山腦水腫的報告。
然而高山症卻不只是徒步登山者的專利,除了登山之外,由於飛機、汽車旅遊的方便,許多人在不經意的狀況下,即已快速登上足以產生高山症的高山,諸如坐飛機到西藏的拉薩,徜徉在浩翰的青康藏高原,乘纜車上歐洲的阿爾卑斯山,開車上台灣的合歡山,以及世界上許多滑雪勝地,如美國的落磯山區等,皆已到達會產生高山症的高度。4根據報告顯示,野外的非創傷急症中,除了感冒及腹瀉外,就以高山症為最多,其重要性可見一般。根據美國的報告,在科羅拉多州,二千一百公尺高的會議中心開會的醫生,其中約25%,產生程度不等的急性高山病症狀。5而在其他介於2,200-2,700公尺高的渡假勝地,急性高山病的發生率則約在17-40%之間。如坐飛機快速登上2,800公尺的高山,則高達49%的人會產生高山症。
高山環境的改變
隨著高度的增加,大氣壓力逐漸的降低,吸入氧氣的分壓也隨著降低(表一)。2在5,500公尺的高度,大氣壓力大約只有海平面的一半;在埃弗勒斯峰(8848公尺)的高度,大氣壓力則約只剩下海平面的三分之一。此外緯度、季節及日夜改變,也會影響大氣壓力,如在同樣的高度下,越遠離赤道,大氣壓力將會越低,因此氧氣分壓也會變得更低;冬天的大氣壓力,會比夏天低;晚上的大氣壓力,又比白天低,晚上的低壓谷底可比白天低10毫米汞柱,即相當於生理上升高了200公尺的高度,因此在晚上高山症會常變得更嚴重。
隨著高度的增加,氣溫會逐漸降低,平均每上升一千公尺,氣溫會下降6.5℃,由於寒冷與缺氧的加成影響,會使得低溫的傷害及高山症變得更嚴重。
由於灰塵、雲以及水蒸汽的減少,紫外光隨著高度的增加,而穿透增加。大約每升高三百公尺,紫外光穿透增加4%。2因此發生曬傷、皮膚癌及雪盲的機會也較高。
人體對高度的適應
如人們快速上升至埃弗勒斯峰(8848公尺)的高度,將在幾分鐘內即喪失意識,然後很快就會死亡。然而,如登山者經過數週的適應後,則有人可在不攜帶氧氣的狀況下,登上埃弗勒斯峰,而僅產生很輕微的症狀。證明人類確實具有高度的適應能力。
為了使身體細胞,能在缺氧的高山,維持正常的功能,身體將產生許多的改變,增加細胞對氧氣的獲得及利用,來適應高山低壓缺氧的環境。而這些適應通常在下山時,隨著高度的降低,也將逐漸消失。而對高度適應成功與否,則取決於缺氧的嚴重程度、缺氧發生的速度以及個人的身體狀況。有些人在沒有症狀的狀況下,就能快速的適應;有人則在產生急性高山病後,漸漸恢復而適應;然而另外一些人雖經過數週的期間,卻仍無法適應高度的曝露。
高山症(high altitude syndrome)
高山症,可說是在低壓缺氧的高山環境裏,所產生的病狀,它包括了急性高山病、高山肺水腫、高山腦水腫、高山視網膜病變等各種在此環境中所產生的病變。雖然這些病症的產生,常有類似的病理現象,然其確實的機轉,仍有許多尚不清楚。例如,為何在同樣的缺氧環境裏,有些人缺氧比較嚴重,產生高山症,但有些人卻可以相安無事。而高山症的發生與缺氧的發生,時間上常有一段落差,而不是同時發生。動物實驗也顯示,在給予正常氧氣下,逐漸減低壓力後死亡,其所產生的症狀,與在缺氧下死亡的情形,非常相似。因此顯示缺氧本身,可能並不是高山症的唯一原因。
當上升的速度,超過適應的速率時,高山症就會發生。而在極高海拔,由於超過人類適應的極限,雖經過適應,高山症仍然會發生,因此人類無法長期居住在這種環境裏。
當人們突然暴露在極端的高度時,死亡很快就會發生,然而如果是慢慢地到達此高度,可能只會產生輕微急性高山病。從輕微的缺氧、急性高山病的產生,到重度的高山肺水腫、高山腦水腫,有著非常相似的病理現象,因此相同的症狀,會在不同的診斷中出現;而同一個病人也可同時合併許多不同的診斷,如同時出現急性高山病、高山肺水腫及高山腦水腫。這些不同診斷的界限,常不明確。然它們通常都發生於上升的數天之內,並且可在下降或給氧氣後會獲得改善。
在1875年,乘坐Zethin熱氣球,花三個小時的時間,快速上升至八千公尺高度,然後在一小時內,快速下降回平地,其中唯一生還者Tissandier,曾描述其上升的經過『幾乎在我還沒有想到的情形下,我已失去活動的能力,很快地,我就變得完全動彈不得。接近7,500公尺高度時,我有一種奇特的麻木感覺,身體及心智變得越來越微弱,漸漸地,我失去了知覺。我曾想抓住氧氣管,但手卻無法抬起,雖然此時我的心靈仍然非常清晰,我一直凝視著壓力計,指針很快到達280毫米汞柱,以後我就什麼也不知道了。我曾想吶喊,說我們已到達8,000公尺高度,但此時我的舌頭已麻木,我的眼睛很快地閉上,然後失去了知覺----當氣球快速下降時,我的症狀很快就消失。』
Tissandier的經歷,若及時給予氧氣,應可防止或立即改善其症狀。當急性缺氧,PaO2低於30毫米汞柱,或動脈血氧飽和度在40-60%時,意識很快就會喪失。而這種現象,可藉著立即給予氧氣、快速加壓或下降、或矯正潛在原因如停止過度運動等,而快速改善。此外,強迫自己過度換氣,則延長有效意識的時間,在千鈞一髮之際,這或許可以挽救一些生命。
急性高山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
急性高山病,通常發生於上升數小時至數天內(多數發生在24小時內) 2,7,8,其發生率及嚴重度,取決於上升的速度、上升的高度(尤其是睡眠時的高度)、在高海拔停留的時間、上升時體力消耗的多寡、以及個人的身體狀況等。一般而言,上升的速度越快、上升的高度越高、在高海拔停留的時間越長、上升時體力消耗的越多、以及個人的身體狀況越差,越容易發生。女性發生AMS的機會稍微增加,但發生高山肺水腫的機會則較低。年齡較輕者,與曾有急性高山病病史者,通常發生急性高山病的機會較大。
急性高山病的初期症狀,與喝酒後宿醉(alcohol hangover)非常相似(如表二),包括頭痛、頭暈、厭食、失眠、噁心、周邊水腫及全身倦怠等;中度的症狀則包括嘔吐、無法緩解的頭痛、以及尿量減少等;嚴重的症狀則包括意識改變、步態不穩、休息時呼吸困難、肺部可聽到囉音、以及發紺等,這些症狀實已是高山肺水腫、高山腦水腫的症狀了。2一般而言,只要病患有登高,且高山病指數(AMS score)大於三分,即可診斷為急性高山病。
周邊的水腫,如臉部、手部及腳踝水腫,也是高山病常發生的症狀。通常女性發生機會較高,其原因可能是高山水份貯留所致,治療則是以下山及使用利尿劑為主。
如高度不繼續上升,輕度的急性高山病,通常在幾天內會改善。然嚴重的急性高山病,通常已代表是高山肺水腫、高山腦水腫,如不給予積極的治療,通常會持續的惡化,而有致命的危險。
表二、154位發生高山病尼泊爾旅客症狀分部情形
嚴重度 百分比 症狀
輕度 65 頭痛、厭食、噁心、全身倦怠
中度 30 無法緩解的頭痛、嘔吐、尿量減少
重度 5 意識改變、步態不穩、休息時呼吸困難、肺部聽到囉音、發紺、視乳突水腫
高山肺水腫【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HAPE)】
高山肺水腫,是一種非心因性肺水腫,較易發生於男性。5-10%發生AMS者,會發生高山肺水腫。在旅行至海拔3,660公尺的高山,約有2%的人會發生高山肺水腫,如果不治療,其死亡率可高達44%。2一般它發生於登上高山的24-72小時內,而以第二個晚上最常發生。2,8這些病患的血氧及缺氧換氣反應(HVR)通常較低,而肺動脈壓則明顯地升高,肺契壓則通常正常。肺水腫液的成份,如成人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一樣,通常含有豐富的高分子量蛋白質,顯示其是由於微血管通透性改變,所產生血漿液體的漏出。而與ARDS不同的是,其漏出液的中性球(neutrophil)則通常較低。2,4
高山肺水腫的早期症狀,包括運動表現變差(常是最早的症狀)、乾咳、疲倦、心跳加速、右肺中葉聽到囉音、以及呼吸加速等。晚期的徵候,則包括休息時呼吸困難、多痰的咳嗽、極端虛弱以及發紺等而步態不穩、行為異常、意識混亂以及昏迷,則可能是因高山肺水腫的缺氧所產生,然亦可能本身即是高山腦水腫的症狀。一般而言,只要病患有登高,且有咳嗽、虛弱、運動表現變差、休息時呼吸困難等症狀中至少兩項,以及至少單側肺可聽到囉音或哮喘音、中央性發紺(central cyanosis)、呼吸加速、心跳加速等徵候中至少兩項,即可診斷為高山肺水腫。2,7
其典型的X光表現,是非融合性的絨毛狀肺浸潤(nonconfluent fluffy infiltration);其心臟大小通常正常,因此,通常不會出現一般心臟衰竭,肺靜脈壓升高所表現的Kerleys lines;肺動脈較突出,通常不會出現肋膜積液;肺浸潤可以是單側或兩側,而右肺中葉常是最早且最常發現浸潤的地方,肺囉音也常最早發生於此處。如果立即給予治療(特別是下山),肺浸潤通常會在一天至數天內消失,如果仍停留在同樣的高度,縱使給予休息及氧氣治療,肺浸潤通常也不容易消失。一般在下山24-48小時內,做胸部X光檢查,可作為確定高山肺水腫診斷的工具。2,9
促成高山肺水腫的危險因素,包括快速上升、劇烈運動、肥胖、男性、有高山肺水腫病史、先天性缺右肺動脈、及肺動脈近端狹窄等。2,4如曾有高山肺水腫病史,其再發生肺水腫的機會可高達66%。10而平日居住在高山的高山同胞,並不會因此對高山症免疫,如高山同胞在平地居住了一段時間後,再回到高山,仍然也會發生高山症。這種現象在秘魯山區,由於在此人們很容易快速上升到較高的城鎮,因此這種高山症經常發生。4
高山腦水腫【high altitude cerebral edema(HACE)】
高山腦水腫,通常於產生輕度急性高山病後,1-3天發生,但可在12小時內,由輕度高山病演變為為嚴重的高山腦水腫。2因此許多學者認為,高山腦水腫可說是急性高山病的末期病變。4許多高山腦水腫的病患,雖然並沒有高山肺水腫的症狀出現,但胸部X光及病理解剖檢查,卻常合併高山肺水腫。顯示高山症中所分出來的急性高山病、高山肺水腫、高山腦水腫、高山視網膜病變等,可能都是同一疾病的不同程度表現罷了。2
高山腦水腫,一般很少發生於3,000公尺以下的高度。而快速上升,則是產生高山腦水腫最重要的因素。7其主要病理機轉,被認為是因缺氧,使得腦血管擴張、腦血流量增加、腦微血管靜水壓增加而產生;其病理變化非常類似高血壓腦病變(hypertensive encephalopathy)。其典型的症狀,包括嚴重的頭痛(常會因走路、用力或平躺而加重)、步態不穩【尤其是軀幹步態不穩(truncal ataxia)】、噁心、嘔吐、判斷力異常、行為異常、幻覺、意識混亂、以至昏迷。然單側肢體無力或局部神經徵候,偶而亦會發生。因此必須與其它中樞神經的疾病如腦中風等,作鑑別診斷。一般而言,只要病患有登高,並合併步態不穩或意識改變時,即可診斷為高山腦水腫。2,11
在高山腦水腫的症狀中,步態不穩,被認為是最重要且最有用的早期臨床指標。在山上,如發現任何一位隊友,有步態不穩,走路搖搖晃晃時,縱使他沒有其它的症狀,都應先認定他已發生高山腦水腫,而應立即下山。2而步態不穩的早期發生,則表示小腦對缺氧,通常是較敏感的。8
治療
由於高山症,可在症狀出現後不久,即快速加重。因此早期警覺、早期診斷,仍是成功治療的關鍵,其治療的主要原則(如表三)為:7
- 離開高度環境(下山)
- 矯正產生症狀的環境(給予氧氣、增加環境壓力)
- 休息(減少氧氣消耗)
- 藥物治療(雖確有其功效,但仍應當作輔助治療。)
如無法立即下山,除了給予氧氣治療外(通常攜帶不便,但現在已有重量較輕的鋁合金氧氣瓶或氧氣製造機,將有助於攜帶),現在有一種攜帶式加壓袋(portable hyperbarbic bag or Gamow bag)8【5.5公斤重,張起來達2.1公尺長,半徑0.81公尺,用腳踏加壓,可在3-4分鐘內,將袋內壓力,加壓至高於周圍環境100毫米汞柱的壓力。可讓高山症病患進入,如加壓至高於周圍環境120毫米汞柱時,約相當於下降1,432公尺,對於症狀的改善,可相當於每分鐘四公升的氧氣給予(FiO2 30-40%)。】,可在發生高山症時,作為暫時治療之用。由於加壓袋一般較輕、可摺疊、可重複多人使用、且不會像氧氣會逐漸用完,因此一般建議,如登山隊要上15,000英呎(4,575公尺)以上的高山,隊伍中應準備一個加壓袋。12
藥物方面,目前被證實,對治療及預防高山症有效的藥物,包括acetazolamide, dexamethasone, nifedipine。acetazolamide是一種碳酸酣脢(carbonic anhydrase)的抑制劑,其作用機轉,可能是因有促進碳酸排除的利尿作用,產生輕度的代謝性酸血症,而刺激呼吸增加換氣使PaO2上升所產生,同時它也會減少腦脊髓液的產生並減少其總量,已證實對治療及預防高山症有效 。類固醇dexamethasone其作用機轉目前仍不清楚,認為可能是因改善微血管細胞膜的完整性,使腦血管收縮,對高山腦水腫及中度以上的高山病有治療效。鈣離子阻斷劑nifedipine可有效減少肺血管阻力及肺動脈壓,證實對治療高山肺水腫有效。其他的藥物,如利尿劑 Furosemide(lasix)每12小時給予 80毫克,亦可有效治療高山病、高山腦水腫、高山肺水腫,但應留意病人是否有脫水的現象,以防止休克發生。此外止吐藥Prochlorperazine(novamine)除了可改善噁心、嘔吐的症狀外,也會增強缺氧換氣反應(HVR)使換氣增加,改善血氧飽和度。2,4,7,8,12,13
表三、高山症治療原則
輕度高山症
停止上升 休息 適應同等高度
Acetazolamide, 125-250 mg bid(加速適應)
症狀治療(止痛或止吐劑)或下降500公尺以上
中度高山症
低流量氧氣(如有的話)
Acetazolamide, 125-250 mg bid單獨或合併
Dexamethasone, 4 mg po, IM or IV q6h
或立即下降
高山腦水腫
立即下降
氧氣, 2-4 L/min
Dexamethasone, 4 mg po, IM or IV q6h
高壓艙治療
高山肺水腫
活動量減到最低並保溫
氧氣, 4-6 L/min 改善後改為 2-4 L/min
Nifedipine, 10 mg 口服視反應每四小時給予
或10 mg口服後每12-24小時給予長效型製劑
高壓艙治療
立即下降
週期性呼吸
Acetazolamide, 62.5-125 mg視需要睡前給予
飛航急症
隨著醫學進步、國人生活水準提高,出國旅遊蔚為風氣,各種慢性疾病病患登高或搭飛機出國旅遊的機會,將大為增加。然隨著高度的升高,大氣壓力及氧氣分壓,會逐漸降低。而一般商用客機,在其最省油的飛行高度(28,000-43,000英呎),其機艙內壓力及氧氣分壓,也較平地低,在35,000英呎的飛行高度,人體動脈血中的氧氣分壓,大約等於平地的70%,14這樣的低血氧,對於正常人通常可以適應良好,但對於一些有病的人,卻可產生嚴重的影響。根據美國的統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在飛機上有18%的人,症狀會加重,其他如冠狀動脈疾病、心臟衰竭、肺動脈高壓、暫時性腦缺血、腦中風、癲癇、腦瘤、鐮形血球症、血栓症(經濟艙症候群)、子癇前症等疾病,在高山及飛機上,其發作或症狀加重的機會,確實較平地為高。而其治療原則也和一般高山症一樣,是以降低高度及給氧為主。對於一般救護直昇機則是沒有加壓艙的加壓功能,然由於其飛行高度的限制,很少飛超過12,000英呎(3658公尺)的高度,但對於有病的人,卻仍可造成嚴重的影響。1,14,15,16
預防
預防勝於治療,緩慢上升,讓身體有足夠的時間去適應高度的變化,仍是預防高山症最重要的準則。由於晚上睡覺時,動脈血氧會降得更低(相當於登上更高的高度),因此晚上睡覺的地點,如能低於白天活動的高度,將較能避免高山症的產生。2,7
此外,如攜帶氧氣或攜帶式加壓袋、避免劇烈的活動、保溫(低體溫會加重高山症)、不要吸菸(會減少肺的氧氣獲得、並增加肺動脈壓)、不要喝酒及服用鎮靜劑(會抑制呼吸中樞及HVR,因此高度在2,440公尺以上時應避免使用。)、吃高碳水化合物(呼吸商較高,可產生較高的肺泡氧分壓(PAO2)。同時,會產生較多量的二氧化碳,能在高山缺氧的環境下,刺激呼吸。)、避免吃產氣食物如豆類或碳酸飲料(以減少因減壓氣體膨脹所產生的胃漲氣,腹部手術後可因胃漲氣,而使原來縫合的傷口破裂。)及低脂、低鹽的食物,都可減輕或避免高山症的發生。2,4,8
藥物方面,目前被證實對預防高山症有效的藥物包括acetazolamide, dexamethasone, nifedipine。對於必需快速上升,卻沒有足夠的時間可適應高度者,可於上升前24小時,即開始服用acetazolamide 250毫克,一天兩次或一天一次睡前服用,並至少持續服用至上升後2-3天。對於磺銨劑過敏者,可每12小時使用dexamethasone 4 毫克,並至少持續服用至上升後2-3天,由於dexamethasone的嚴重副作用,如高血糖、腸胃道出血等,以及會在停藥後,發生反彈性高山症的現象,因此一般把它當作第二線預防藥物。nifedipine已證實可降低肺動脈壓、改善血氧飽和度、並預防高山病及高山肺水腫的發生,使用劑量為長效型nifedipine 20毫克,每八小時服用一次。2,4,13
對於曾有高山病病史者,應先在原來的高度或較低的高度,待至少兩天以上,等症狀消失後才可再上升,如有高山肺水腫或腦水腫發生時,則應立即下山,以避免意外發生。2
對於慢性病病患,則應了解其病況,視情況許可,才可登高。
山難緊急醫療救護系統
我們知道下山是高山症及山難救護成功的最重要因素,然在前不著村、後不著店、道路崎嶇的山中,想要快速下山,卻是相當困難的。完善的緊急醫療救護系統,則可有效縮短救援的時間,增加存活的機會。
山難救援成功與否,取決於下列幾個因素:如有有效的通訊、有效的運輸、有效的救出(如用絞盤拉起)、有效的醫療照護,則可增加救援成功的機會;但如救援時間越長、傷害越嚴重、天候越差等因素,則不利於山難的救護。其中天候及傷害的嚴重度無法由人為控制,然其它項目如有效的通訊、運輸、救出、醫療照護及縮短救援時間等,則可經由規劃完善的緊急救護系統,而增加救援成功的機會。2,8
因此完善的緊急醫療救護系統,是山難救護成功的關鍵。目前關於山難的緊急醫療救護系統,瑞士阿爾卑斯山區算是較完善的一區,這裏每年有一億人次的遊客,在許多地區,其山難發生的次數,比交通事故還多。每年約有1,500次救援,其中有超過90%的救援,是由直昇機來擔任救援服務(在美國則以徒步為主,其主要參與人員為登山或滑雪人士。),自1952年以來,已救出超過150,000個病人。他們有一個二十四小時服務的山難救護指揮中心,有一個可函蓋整個阿爾卑斯山區且沒有死角的通訊網路,同時,他們有一個密集網狀的救援站,如轄區內有任何一個地方發生事故,直昇機可在15分鐘內到達任何可能的出事地點。直昇機可著路或以絞盤拉起病患,對於困難的地形的營救,有超過95%的營救是藉著絞盤(可伸出120公尺)將病患拉起救出。直昇機上的人員配置,在瑞士原則上是一位醫師及一位高山嚮導(其中真正由醫師參與者僅占8%)。在美國直昇機上的人員配置則包括一位護理人員(受過急救技術員訓練)及一位可為醫師、護理或高級急救技術員(EMT-P)的人員。至於何者人員配置較佳,目前仍無定論,仍有一些報告顯示有醫師參與和只有護理人員或EMT-P來比較,並沒有明顯改善病人的預後,然所花費的成本則確定提高。近年來在美國EMT-P參與直昇機救護的比率逐年上升(由1988年的44%增至1993的71%)醫師參與的比率則漸減少(由1988年的10%降至1993的3%)【其中由受過訓練的醫療人員參與,可將救護提早到從在現場即開始。以瑞士為例,這些醫師必須接受醫療訓練及技術訓練,在醫療訓練方面,他們必須熟練內、外科及困難狀況下的的急救復甦,及氣管插管的置入;在技術訓練方面,他們必須首先被訓練成為一位有經驗的登山者,自己能在山中存活及移動,而不會成為其他施救者的累贅。同時,他們必須熟悉各種直昇機救護的方式及工具使用,並包括懸吊在直昇機的絞盤上營救】【由高山嚮導參與,由於其對於山中地形較熟悉,可加速尋獲病患。以雪崩為例,第一小時存活的機會仍有30-40%,往後每過一小時,存活的機會降低10%,可見早期尋獲病患,對其存活率確有關鍵性的影響,如有直升機加上熟悉地形的高山嚮導,將更能加速尋獲病患。】9,16-9
國內的山難緊急醫療救護系統,以筆者的淺見,有幾點值得我們改進的地方:1. 通訊系統未臻完善(完備的通訊系統,是緊急醫療救護系統中最重要的項目,是救難成功的關鍵。必須先有人報案,才有救難的進行,筆者親戚去年登東巒大山時,雖攜帶大哥大及香腸族無線電通話器,但因國內尚無良好的衛星通訊系統,故受地形阻礙,在山谷裡仍無法與外界聯絡)2.未有良好的直昇機救護辦法及未施行使用者付費(目前國內山難救護,仍以人力徒步登山救護為主,雖有多個單位能派遣直升機,但申請手續過於繁複,常喪失救人先機。此外,沒有訂定良好的直升機適應症、認定標準及沒有施行使用者付費,故常被特權所濫用。然直昇機救護本身即是一有危險且昂貴的救護,根據美國統計,其花費約為陸路救護的四倍,平均每一病人約花費2,000美元。在瑞士阿爾卑斯山區,十五年來,共有三件救護直昇機墬機事件,可見其仍是有危險的。2故施行使用者付費,應可有效減少其濫用)3.可考慮在直昇機上配置高山嚮導(畢竟多數的飛行員仍不是有經驗的登山者,並不熟悉登山路線及地形,如有高山嚮導參與,由於其熟悉登山路線及地形,將加速尋獲病患)4.可考慮在直昇機上配置受過訓練的醫療救護人員(如醫師、護理人員或高級急救技術員,以便有效地將救護提早至到醫院前即開始救護。目前國內已有民營救護直昇機配置有護理人員,但未規定隨機人員的條件,在美國隨機的護理人員需有急診或加護的經驗,且需受過高級心臟救命術、高級瘡傷救命術及小兒高級救命術訓練)5.未有專職單位主導指揮山難救護(目前主要由警察單位指揮,雖然其非常認真執行,且常奮力徒步上山營救,然畢竟多數的警政人員,並不熟悉登山路線及地形,且目前國內警政人員仍經常輪調,對當地地形稍微熟悉,即已調往他處。故以個人淺見,如由一些與大自然為伍的單位,如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或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等,來主導指揮山難救護,可能更為專精)6.未有完善的指揮中心及山難救護辦法(在事件發生,民眾打119電話,認定是山難事件後,立即能有一連串的反應及多個單位需要聯絡,須有良好的指揮中心。同時,宜訂定標準的反應模式,以便任何事件發生,在任何人值班時,都有一套快速反應的模式,能快速有效的救出病患。)2,3
此外,對於經常有山友出入,又容易發生山難的地方,可在鄰近的山屋,設置急救設施,如臺灣玉山的排雲山莊、奇萊的奇萊山莊、雪山的369山莊等地,設置如氧氣、加壓袋及急救設施等裝備,並在高山嚮導訓練時,將這些急救器材的使用,列入訓練課程,如此應有助於國內高山症及山難的救護,避免不幸的發生。
結語
在交通工具發達、旅遊蔚為風氣的今天,高山症已不再是登山者的專利,它也發生在許多乘飛機、汽、機車快速上山,或甚至只是出國旅遊的人們。事先的預防、早期診斷及治療,仍是避免不幸事件的不二法門。由於醫學的進步,許多慢性病病患,有更多的機會,得以乘坐飛機或汽、機車去觀光旅遊或登山,大家可能在不經意的狀況下,即已登上足以發生嚴重高山症的高空。因此,唯有增加各界對高山症的了解,共同建立完善的緊急救護系統,才可避免不幸事件的發生,讓大家在欣賞美景、親近大自然之餘,能高高興興的出門,平平安安的回家。
參考文獻:
錢元康. 從登山醫學分析比較國內外山難. 玉山國家公園山難防救研討會專文集,1991。
Auerbach PS: High altitude medicine. Wilderness Medicine- Management of Wilderness and Environmental Emergency 3rd ed.1995; 1-37
高偉峰、胡勝川、李建賢. 高山症。臨床醫學 1995; 36: 35_50
Bezruchka S. High altitude medicine. Medical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1992; 76: 1481-97.
Montgomery AB, Mills J, Luce JM. Incidence of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t intermediate altitude. JAMA 1989; 261:732-4.
Hackett PH, Rennie ID. Rales, peripheral edema, retinal hemorrhage and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m J Med 1979; 67:214-8.
Tom PA, Garmel GM, Auerbach PS: Environment-dependent sports emergencies. Med Clin North Am 1994 Mar; 78(2): 305-25.
Volloton J, Dubas F: A color atlas of mountain medicine. Wolfe pulblishing Ltd 1991.
Sophocles Am Jr. 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 in vail, Colorado, 1975-1982. West J Med 1986; 144: 569-73.
Vock P, Fretz C, Franciolli M et al. 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 findings at high-altitude chest radiography and physical examination. Radiology 1989; 170: 661-6.
Krasney JA: A neurologic basis for acute altitude illness. Med Sci Sports Exerc 1994 Feb; 26(2): 195-208.
Kasic JM, Nicholas RA, Roach R, et al. Treatment of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Hyperbaric versus oxygen therapy. Ann Emerg Med 1992; 20(10): 109-12.
Coote JH. Medicine and mechanisms in altitude sickness. Sports Med, 1995; 20(3): 148-59.
Grauer K, Cavallaro: ACL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Airplane emergencies 3rd ed. volume II, 1993: 465-6.
Grover RF, Tucker CE, McGroarty SR, et al The coronary stress of skiing at high altitude. Arch Intern Med 1990; 150:1205-8.
Tintinalli JE, Ruiz E, Krome RL: High altitude medical problems: Emergency medicine-A comprehensive study guide 4th ed. 1996; 873-880
Auerbach PS: Aeromedical transport. Wilderness Medicine Management of Wilderness and Environmental Emergency 3rd ed.1995; 535-65.
Auerbach PS: Wildness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and response systems. Wilderness Medicine- Management of Wilderness and Environmental Emergency 3rd ed.1995; 566-79.
Malacrida RL, Anselmi LC, Genoni M, et al. Helicopter mountain rescue of patients with head injury and/or multiple injuries in southern Switzerland 1980-1990. Injury 1993;24:451-3.
0.00
0 votes
1
3
5
7
9
請按數字進行評分
請以1~9的評分代表由負面到正面的感受,統計數據將決定資訊的參考價值。謝謝!
|
關鍵字建檔說明
|
顯示/隱藏
列印
列印提示
- 您可以點擊右方的「顯示/隱藏」鏈結來隱藏不相關的內容。
- 內容確認後,點擊右方的「列印」鏈結或瀏覽器之列印鍵即可。
- 完成後,顯示被隱藏的內容即可繼續瀏覽。
◎附加檔案 中的附件有三種不同的呈現方式,均限會員使用:
- 圖檔類型 以縮圖方式呈現,點縮圖後會浮現原尺寸圖檔!
- 檔案類型 以檔名方式呈現,建議先另存新檔,再開啟瀏覽!
- FLV類型 支援線上瀏覽模式,請按檔名前方的圓型箭頭;按檔名則是另存新檔。
- 檔案開不了怎麼辦?請參考「Office 檔案開不了怎麼辦?」
- 郵件容量超出 50MB 時,為了節省網站營運成本,僅提供下列會員使用:
point
於 2006-01-01 22:29:29 說 感謝分享 | |
妮拔
於 2012-08-18 20:08:06 說 ~謝謝分享~ | |